春节前,白龙桥镇下杨村种粮大户杨桂芳与白龙桥镇汝新农机经营部签订了购销合同,出资13万元购买一台粮食烘干机,用于提高粮食种植机械化水平和服务众多的粮食种植户,以进一步扩大粮食种植规模。近日,记者前往下杨村,听这位种粮大户谈他的种田经。
据了解,自2005年起,杨桂芳就开始在本村租赁耕地,走规模化种粮之路。2008年她注册成立了金华市杨芳粮食种植机械化合作社,带动社员和非社员种粮达105户。今年,杨桂芳的粮食种植面积达到了330亩,向国家投售订单粮食98吨。几年来,杨桂芳总共已向国家投售粮食1200多吨。“扩大种植规模、学会科学种粮、提高机械化耕作程度。”正在晒稻场上忙活的杨桂芳将他的种田经总结成三句话。“以前我们夫妻两个人只种几亩地,耕、种、收,从春忙到冬,一年到头累得要命也攒不了几个钱。从2005年开始,我承包了村里的47亩地,进行规模种粮。当年,我家的纯收入就是以前的几倍了。但仔细一算账,虽然总收入不少,但是亩产值还是不高。”
杨桂芳说:“后来,我明白了不懂得科学种粮、不懂得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往往出力最多、获益最少的道理。于是,在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我学会了秸秆回田、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的耕作技术,粮食亩产、总产不断提高,收入自然也不断提高。”
“规模经营土地,农业机械化才是关键。”杨桂芳向记者透露他认为最重要的第三个秘诀。据了解,近几年来,杨桂芳先后投入50多万元,购买了两台旋耕机、1台插秧机、10台喷雾机、3台收割机两台农用运输车,初步实现了种植、管理、收获等各生产环节的机械化。
“提高机械化程度不但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雇佣工人的费用,还可以增加收入呢。去年,我就开展了对外租赁业务,就凭这一块,我的年收入就增加了几万块。我觉得种粮越来越有奔头了。”指着放在仓库里的大型收割机,杨桂芳脸上乐开了花。
“今年,冷空气来得早,导致粮食产量有所下降,晚稻产量尤其少。不过今年早稻的亩产还是稳定在650斤左右,甚至比去年都好。”杨桂芳一脸自豪地说,“最近,我们又买了一台烘干机,以后就不需靠人工晒粮了,直接烘干就可以投售了。明年,我打算扩大规模,多承包几亩地,争取更好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