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白龙廊桥呈现婺城底蕴
——关于白龙桥古文化建设的几点展望


九年前,我在《金华日报》发表了拙作《解读白龙桥》一文,文章对白龙桥其历史及蕴含的文化作了一些诠释。八年前,又写了《白龙桥的呼唤》,文中对不复存在的白龙桥古廊桥寄与了念恋之情,并向社会呼吁,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能顺应民心,重视和支持恢复重建白龙古桥。正是因为政府英明,领导重视,民众拥戴,在一声声的呼唤下,昔日古桥终将在不久的明天重展英姿,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婺城人民的一大幸事。
常言说:“好事做到头,送佛送上殿”。为此,我在想,白沙溪水水长流,美好的日子还要在前头。展望明天,这似锦的前程我们还要继续不断走下去。近期,我去了邻县武义、永康等地,再一次览视了熟溪桥和西津桥。而后又去杭州观赏了大运河及古桥头,那河、那水、那桥,无限风光不胜收。不愧是大都市、大气派,古今皆风流。联想对照白沙溪、白龙桥,还总觉得缺失点什么?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踏在白沙溪边,踱步白龙桥头,忽然眼前一亮,顿觉胸襟开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明日的白龙桥究竟要怎么样,会怎么样?我心生敞亮,茅塞顿开,又象似当年我生发臆念,要努力动员、宣传,依靠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恢复重建白龙桥古廊桥一样雄心壮志,作为家乡的子民,为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父老,我不禁有感而发,有话要讲。著名诗人艾青曾经说过:“我的眼中为什么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我们何尝不是如此。于是在刚刚结束的婺城两会上,我把我的想法写成议案建议,并联合热心的代表们再一次向政府提出了我们的计划和设想。
鉴于白沙溪、白龙桥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一步建设和打造婺城新城区;白龙桥旧镇区下一步的重点工程项目,我以为应以新廊桥为主体,集合周边当地的有关人文资源,可以创建一个文化街区。这个具有白沙溪历史文化,白龙桥地方特色,又并蓄新时代风格的多元化文化街区,是否可以命其名为“白沙文化街区”呢?它可以包容以下诸多的课题和项目:
第一,充分利用古廊桥的优势,再度对廊桥进行包装打造。待新廊桥工程建成完工后,对桥的音、形、色等方面再作适当加工,如在廊柱上,亭阁中可以书写古今一些名人、文人对白沙溪、白龙桥的诗文佳句,邀请当代名人学士有针对性地作若干题词,廊桥装上霓虹彩灯,河边响起陈越的乡曲:“江南有座金华城,城边有个白龙桥……。”
第二,在建的古廊桥下方需要造一个拦水坝,使桥上方和桥下方之间一段形成一个人工湖。建成湖,蓄了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万物之源,可以做很多很多的水上文章,湖水泛泛,小船荡漾,白龙喷薄,风情万千。不过,这拦河坝不能是现如今平常一般的橡皮坝,而是应该结合采用具有上千年白沙堰坝古朴的风格。明代大学士、朱元璋的谋臣宋濂曾有诗赞美白沙曰:“悠悠辅苍,龙飞白水;郑渠白渠,专美靡许。”古今白沙三十堰,恩泽农户千百年。白沙乡民是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先民的治水功德的。
第三,白沙溪沿岸,桥头附近,可以规划建成原本就是的船埠、商埠。能见桥埠头层层石阶,河滩头船夫、渔夫陋屋数间,三五条旧船搁浅,四五家货摊叫卖,再建一、二个街亭,前载木,后有竹什么的,那实在是一处无与伦比的休闲码头,然后贯其名为“白沙广场”、“白沙埠头”的或干脆沿用古人原本称呼此地叫“盐店埠头”,还其一个“正本清源”、“名副其实”。
第四,在埠头下端,堰坝头里;利用流水落差,再建一个古式水碓房,竖一个直立的大水车,水花飞溅,吱吱转动;再制一个横着的石推磨,流水哗哗平地旋转。想象当年,先民们用聪明才智,开发资源,征服自然,怎么不能让人们深感惊叹,好生新奇。
第五,鉴于古时白龙桥是金兰汤三方交界,一桥担着两个县,金华县和汤溪县分处桥两头。桥东桥西各设有两个铺司(规模稍小的驿站),桥东马海铺,桥西山回铺(至今该自然村仍然沿用“山回铺”的村名),每个铺司各有3—5名兵士驻守,为衙门派出机构。为此,可以在桥一头规划建造一个古驿站:一溜门道,一方牌匾,一根旗杆,一块栓马石,一个门厅,二进卧室……。驿站旁可以再建一处书屋(书院),众所周知古时北山设有丽泽书院,在金华负有盛名,但你可知南山也曾有过类似的书院,叫漓诸书院,就在现如今沙畈高儒地方,如果不设有书院,高儒汇聚,此地岂会叫做高儒村。传说古时候有多少文人墨客,名士风流都曾在此颂读诗书,闲谈世事。
驿站、书院的另一边,还可以考虑再建几处商铺与民居相兼的仿古建筑,具有徽派特色的店面,取名“桃园居室”或“桃园山庄”皆可,因为在古代南山深处,白沙溪边,就有一个桃源乡,相传比常德桃花源还要早上二百年、有王久住、有仙隐居,风韵幽雅,名传四方。据有关史料记载,称其为“三国潭”、“金钗泉”、“隐真祠”、“隐圣丘”等等。
驿站也好、书院也罢,桃花源更佳,既可让乡人观赏留连,又可供游人食宿、休闲,美好绝伦。
婺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商旅兴区、生态建区”的战略方针,英明适宜。婺城新城区、白龙桥老镇区,地理位置优越,可塑性很大,我们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在此精心规划和设计,充分利用历史人文资源,建造一个具有婺城特色,深受八方人士欢迎的生态旅游景区,我们期盼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希望社会各界人士鼎力相助,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相信明天的婺城区政府所在地、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白龙桥古廊桥会建设地更娇更娆,再看白龙桥,“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