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展第一次地名普查以来,至今已过去30年。这30年中,城市格局不断地扩展、变化,城市中的街巷、建筑物(群)、居民地等地理实体不断地消失和新生,与之相对应的地名也随之大量更替。如今,婺城的土地上,消失了多少有历史意义的老地名,又新生了多少琅琅上口的新地名?目前的地名环境如何?昨天,记者就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采访了婺城区民政局副局长朱育清——
记者:为什么要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开展地名普查的意义是什么?
朱育清: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的,距今时间长,地名情况变化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快推进,全社会对地名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更便捷、更规范、更高效的要求,为此,亟需进一步强化地名基础工作,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和地名公共服务能力。地名普查是加强地名管理和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地名普查工作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国防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第二次地名普查是属于什么性质的普查?它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朱育清: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的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工作的通知》和《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市地名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明确第二次区地名普查是全国范围的一项重要工作。婺城区的地名普查范围为全区行政区域,计划2011年底全面完成全区地名普查工作。主要任务是查清全区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基本情况,掌握地名基础数据,对有地无名、有名无地、一地多名、多地重名和地名用字不规范等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立规范标准的地名标志,建立现势性强、符合标准化要求、处理系统先进的地名信息系统,推进我区数字地名建设,进一步提高地名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记者:地名普查要查些什么?是不是只搜集记录每个地理实体的名字就可以?
朱育清:地名普查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两大门类,共11个大类。
(一)陆地水系(河流、湖泊、湖岛、瀑布)名称;
(二)陆地地形(湿地、丘陵、山脉、山峰、山口、关隘、洞穴)名称;
(三)行政区域(区、镇乡、街道)名称;
(四)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居委会、社区)名称;
(五)非行政区域(工业区、开发区、口岸、区片)名称; (六)居民点(居民住宅区、自然村、农、林场点)名称;
(七)交通运输设施〔公路、铁路、街、巷、车站(长途汽车站、火车站、公交车首末站)、停车场、桥梁、隧道、码头〕名称;
(八)水利、电力设施(水库、山塘、河道、涵闸、海塘、堤堰、发电站、变电所)名称;
(九)纪念地、旅游景点〔纪念地(人物纪念地、事件纪念地、宗教纪念地)、遗址、公园、风景区〕名称;
(十)建筑物〔房屋(15层以上高层建筑物或有特殊意义的建筑物)、亭、台、碑、塔、广场、体育场馆〕名称;
(十一)单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具有地名意义的民间组织、具有地名意义的企业单位、军事单位)名称。
记者:我区开展地名普查工作的实施步骤是什么?
朱育清:地名普查工作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第二次全区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地名普查办”),设在区民政局,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本次地名普查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6日—2011年2月28日。一是组织准备。成立区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区地名普查办,制订普查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部署开展地名普查工作。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相关普查人员。二是物财保障。落实普查经费,购置电脑、GPS等工作设备,安装国家地名数据库野外采集系统软件及GPS卫星定位系统。三是业务培训。对地名普查业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熟悉普查工作业务,掌握工作要领。四是资料准备。收集整理全区地名信息资料,准备地形图以及卫星影像图。
(二)调查登记阶段。2011年3月1日—2011年5月31日。普查工作以乡镇、街道为基本普查单位,由各乡镇、街道组织人员协助配合市地名普查及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开展调查登记工作。
普查人员参考区普查办下发的地名信息资料,实地调查采访地名现状,查清地名的位置、范围和相关信息,全面细致地核对,查漏补缺;对责任区域范围内的地名信息资料进行调查登记,认真填写《第二次婺城区地名普查地名目录》和《第二次婺城区地名普查地名登记表》,并按要求在1:50000和1:10000地形图上标注、校对。
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对本辖区普查填报的地名调查登记资料进行审核,分类汇总并上报区地名普查办。区级相关职能部门要对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地名调查登记资料进行核实和确认。由市地名普查及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区地名调查登记资料的校对汇总工作。
(三)考证录入阶段。2011年6月1日—8月31日。对外业形成的大范围调查数据,由市地名普查及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并与原有资料进行核对,对重要地名和有疑问的地名信息进行实地调查,再分类录入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对非标准地名根据国家、省、金华市地名管理的有关法规和规定,按地名命名、更名权限和程序,进行审定和标准化处理。依据国家、省有关地名标志标准,对重要地理实体设置地名标志。
(四)总结和成果应用阶段。2011年9月1日—10月31日。在完成地名普查成果汇总的基础上,做好地名普查总结,接受上级部门对我区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的复核、审查和验收。做好第二次地名普查总结表彰工作。编制出版标准地名图集和地名志,做好成果利用开发工作。记者:那么我区对于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有哪些工作要求?
朱育清:(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区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各成员单位要分工负责,各司其职,落实专人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时提供地名普查的相关资料,并做好普查登记资料的核实、确认等工作。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工作机构并明确一名领导具体负责普查牵头工作,同时必须配置一名以上业务骨干具体负责普查工作。区财政局要根据地名普查专项预算,及时安排普查经费,保障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明确工作责任。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要求比较强,因此,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区里的统一部署,集中一定的人力,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配合市地名办开展普查工作。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在2011年5月31日前协助配合市地名普查及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完成辖区内所有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地名信息资料的调查登记和审核汇总上报工作。
(三)建立普查工作联络员制度。为加强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及时沟通情况,研究解决普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联络员制度。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明确一名精通本部门业务的人员作为联络员,联络员负责相关地名信息资料的提供和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上报的有关地名普查登记资料的审核确认工作。
(四)建立普查成果验收制度和长效管理机制。本次地名普查信息采取市、区两级联合验收上报制度。对地名信息有争议的要组织熟悉本地情况的同志召开座谈会,必要时还要查对相关历史资料,力求完整准确。
所有的调查登记资料经综合验收合格后,由市地名普查及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录入国家地名数据库,形成文本资料和电子文档一并上报。
普查完成后,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地名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专职管理人员对辖区内有变化(新增或消失)的地名,每隔一段时间予以补更,完善地名档案资料,不断充实地名数据库,提高地名公共服务水平。
(五)促进成果应用,努力形成地名管理的长效机制。地名信息是社会基础信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对社会的有效管理都需要提供完整、准确、方便、规范的地名信息服务。地名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各界对地名信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部门一定要提高对地名工作的认识,以这次地名普查为契机,创新地名服务工作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及时规范的服务,为社会公众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普查完成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地名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专职管理人员对辖区内地名每隔一定时间予以补更,完善地名档案资料,不断充实地名数据库,提高地名公共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