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已有135年历史
说起“老字号”,总能唤起不少人尘封在心底的美好记忆。一次采访偶然得知,白龙桥镇就有一家“浙江老字号”,我慕名前往。在王路荡村,找到了这家现在名为“公盛食品酿造有限公司”的老字号。一打听,公司负责人徐利民还是婺城区政协委员,平时,他就非常热衷于老字号的保护工作。
据了解,公盛食品酿造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初创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公盛酱园。祖籍绍兴的创办人陈宝庆于1875年来到金华置业,并选择商业繁荣的西市街作为生产酱油的基地,前店后厂。抗日战争前是公盛酱园的鼎盛时期,建立了一个有300多只酱缸的酱园。虽然经历过抗日战争、社会主义改造等历史时期,后来,公盛酱园还由私营并入了公私合营,不过,“公盛”这一品牌依然沿用并且保持着“响当当”的名声。“以前每逢春节,买酱油的顾客有的从几十里外赶来,排成长龙,那场面可壮观了。”徐利民告诉记者,“公盛”这个老品牌,在很多老金华市民心中有很高的美誉度。的确,记者的婆婆一听说“公盛酱油”,就回忆起以前排队买酱油的情景。
1993年开始,徐利民和哥哥一起做酱色生意,跟省内的很多酱油厂都建立了业务关系。“2004年,浙江尖峰集团公盛酱油厂改制,因为生意关系,我对酱油的生产技术非常熟悉,加上我们小时侯就吃过公盛酱油,所以花了70多万元买下了设备和商标。”徐利民介绍,2005年6月新厂搬迁完毕,厂区全部采用安全卫生的不锈钢设备,综合设计能力可实现年产酿造酱油5000吨。而且,全部都按传统工艺,纯酿式制造,天然晒制,绝不添加任何不允许的食品添加剂。“不过酱油的利润很薄,我们也没有什么广告宣传,主要客户群就是老金华市民。”
既然利润很薄,为什么不改行呢?徐利民向记者道出他的心思,“老字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公盛’这一品牌能保存到今天真得很不容易,如果有机会评‘中华老字号’,我相信‘公盛’当之无愧。而且我很想通过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来把它发扬光大,把这一‘老字号’做大做强。”徐利民告诉记者,他一直在努力。下一步,还准备在金华市区开个门市部,并生产销售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的酱油,狠抓品质,突出特色。
据了解,目前除了公盛酱油外,徐利民还生产公盛醋等系列产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还非常关注金华酒的抢救和保护,在今年的婺城区“两会”上,也上交了这方面的提案,并于近段时间注册成立了“婺洲酒厂”,申领了生产许可证。“‘金华酒酿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我不喝酒,但我也非常关注金华酒这一‘老字号’,我希望能为金华酒的浴火重生做点贡献。”说到“老字号”今后该如何保护,徐利民表示,这并不是靠一个部门、一个协会或者一个企业的努力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