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下山来天地宽 安居乐业奔小康
先后建起6个移民新村,整村搬迁33个村,安置9805人
下山脱贫改变了山区落后农村的旧模样,也迎来了山区发展的“春天”。昨日,记者来到琅新移民新村,只见一排排漂亮气派的楼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化美化,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水泥路纵横交错贯通全村,村中休闲广场绿意盎然,小孩子快乐地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家门口悠闲地聊天……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美丽、和谐的新农村画卷。
琅新移民新村由搬迁下山后的东坑、西坑等四个村庄合并组成。2001年下山脱贫之前,这四个村庄零星分布在琅琊深山远山地区,地处偏僻,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下山以后,家家户户在琅新移民新村建起了新楼房,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由于地处琅琊集镇,小孩上学、看病就医、乘车出行更便捷了;信息、通讯灵通了,村民致富门路也更广了。据了解,移民搬迁十年来,琅新移民村建起了222套别墅式洋房,村里办起了8家来料加工点,2家木材加工厂。村民有的进厂务工、有的经商,人均收入从下山前的1000元增加到目前的5000多元,增长了5倍。见证新旧山村变迁的华荣根老人深有感触地说:“蜗居深山几百年,不如山下三五载。如今山民们赶上了好时代,下山脱贫好啊!”
山上山下两重天。琅新移民新村十年巨变不仅折射出婺城下山脱贫工程给山民们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我区加快下山脱贫、推进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缩影。婺城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平原和山区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地处深山远山的山民,面临着“七大难”:出门行路难、儿童上学难、青年婚姻难、有病求医难、用水用电难、邮电通讯难、发展经济难。多年来,为帮助这里的山民脱贫,办法想过不少,但“输血”解决不了问题、“造血”也难以奏效。
为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山区农民搬迁下山、异地脱贫,婺城区于2001年7月正式启动新一轮下山移民工程,采取了整村搬迁和散户集中安置相结合的双轨制做法,十年来,先后建设了琅琊、汤溪、长山、乾西、上邵等6个移民新村,共搬迁安置9805人(包括九峰水库移民),其中:整村搬迁33个村4159户8743人;在乾西移民新村集中安置了297户1062名在城区有固定职业和较稳定收入的山区农民。
在实施下山脱贫实践中,婺城区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从土地征用到资金筹措,从山区原有山林、耕地处置到移民权益的保障和帮扶,从劳动力培训转移到帮助解决就业等,都采取了有针对性的举措,确保下山农民移得下、稳得住、富得起。在下山脱贫具体工程实施过程中,婺城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注重下山脱贫与加快人口集聚、推进城镇化相结合,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相结合,与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与发展来料加工业相结合,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从而使山区移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善生存发展环境,促进人口集聚和资源整合,加快农村发展步伐。
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移民村自来水安装、污水管网建设、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乾西移民新村多层公寓安置房60套,目前主体工程已验收;蒋堂210亩移民安置建设用地正在征用。通过实施下山脱贫,异地安置,有效地解决了山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就学难、娶亲难、发展难”等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