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各项改革措施已经触及各个阶层的根本利益。这一时期是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高发期,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在某些领域有愈演愈烈之势,维稳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面对众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何看待以及如何化解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理性看待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多发是发展阶段的问题。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当前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看,当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都不可避免地历经矛盾和问题多发期。社会转型必然带来阵痛,这一时期矛盾和问题多发从某种程度讲是必然的,我们要用平常心对待。不能面对层出不穷的矛盾和问题就怨天尤人,甚至于有四面楚歌、天塌地陷的感觉。我们在看到矛盾和问题的同时,要看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应对层出不穷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坐怀不乱,才能理性地加以分析和决断。
(二)正确看待矛盾和问题的性质。有人总结了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司法不公问题,农民土地维权问题,教育、医疗问题,就业问题,住房压力问题,国资垄断权问题,环保事件,社会治安问题,腐败问题,等等。如果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说穿了,绝大多数是民生问题,最核心的是公平正义问题。用阶级分析方法划分,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三)树立忧患意识,正视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当前社会冲突的频率越来越高,程度越来越激烈,说明矛盾和问题正在加剧。产生矛盾和问题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要从体制机制上去审视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抱怨和指责民众,说什么“端起碗吃肉,放下筷骂娘”,我们也要深切地体会到当前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现象带来的困惑,要看到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要看到形势的严峻性,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性,树立忧患意识。对待矛盾和问题不能粉饰太平,更不能沉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津津乐道于经济总量全球第二,沉迷于歌舞升平,太平盛世的虚幻中。
二、理性化解矛盾和问题
(一)积极应对矛盾和问题。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有了矛盾和问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有了问题和矛盾采取何种态度去应对。当前困扰人们的是一些人消极以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现象:一是躲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没有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丧失了协作互助精神。二是推诿:遇到矛盾和问题能推就推,明明是自己职责所在,却千方百计地找理由加以推诿。三是拖延:对可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能拖就拖,怕在解决过程中激化矛盾,能拖到下任去解决就拖到下一任。四是敷衍:不能推拖的就敷衍,为了求得自己解脱,处理问题不分曲直是非,胡乱了事,或者慷国家之慨,“以钱买平安”。结果,按下葫芦浮起瓢,使得矛盾和问题更为复杂,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带入恶性循环的境地。针对当前这些不良现象,习近平最近在一次讲话中要求,要敢于面对矛盾和问题。那么,如何改变现状,使各级都能敢于面对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矛盾和问题的产生?在我看来,当前的考核机制、责任追究制度是有缺失的,某种程度讲,制度本身存在职责分离问题,缺乏区分是非的机制。如机械地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往往产生问题出在上级而责任落在下级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隐瞒、掩盖,以及“和稀泥”、”以钱买平安“等在所难免。要积极主动应对矛盾和问题必须按照胡锦涛书记说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真心实意为人民。按照职责相适应的原则,谁的事谁负责,而不是一级往一级推,最后推到无权无钱的最下一级去处理。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
(二)正确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关系。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各种思想观念纷纭复杂,非理性思想和行为常常误导社会。我们有些人割裂了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下,为了实现表面的稳定而在改革和发展上不敢有所作为。有的人素餐尸位,做太平官。一些触及百姓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的事不敢碰。对损害群众利益的事睁一眼闭一眼。只摘花,不挑刺。有了问题就捂,热衷于“和稀泥”,迁就、迎合、怂容不法或不合理要求,有的甚至于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慷国家之慨“以金钱买平安”,颠倒是非,扰乱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凡此种种成为新的社会不公的渊源。当此种恶例成为惯例的情形下,“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成了惯常的现象。如此使得真正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理性的思维。牢记“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三)坚持依法治国理念,刚柔并济化解矛盾和问题。社会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但多数矛盾和问题的焦点是,部分人“非竞争性弱势化”,对欠公平、不公正的社会环境的不满。社会公平是化解矛盾和问题的核心。公平正义,让人们的权利都得到保证,让人们的奋斗获得相对公平的价值。需要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而现行的法律是规则制度的最集中体现。所以,要使矛盾和问题得到切实化解,必须依赖于法制,高举依法治国理念。当前,在化解矛盾和问题上很大的困惑是,重行政措施,轻司法程序。一些经法院终审的案件都成为所谓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如此一来,我们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依据发生了错乱,是非标准不一,使得整个解决机制发生紊乱。仅仅依靠领导的批示如何应对众多的矛盾和问题,如何能及时息诉息访诉?对法制的不尊重,是践踏权利的开始。因为一切所谓的权利是法律保障的权利。之所以不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是因为对法制的不理解。有人认为,我国法制还不健全、不完善,所以我们不能依靠法制解决所有矛盾和问题。我国离依法治国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法制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应该完善之、健全之,而不能脱离这套制度。
信访制度应当是法律制度的补充。它在社会转型期,法律制度的发展跟不上社会实践的步伐,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需看到,信访制度是以调解为主要手段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调解毕竟是一种手段,它缺乏法律的强制功能,有其局限性。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重视信访机制的作用,但也不能弱化法制的功能,强制力的运用是国家机器的重要功能。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放纵就是对群众利益的损害。所以在矛盾和问题化解上,必须做到刚柔并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毫不手软地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中国在过去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内,与经济快速发展一样惊人的是各种新的利益群体迅速出现和成型,并开始明显地左右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利益分化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矛盾激化问题。阶层冲突、群体性事件等社会矛盾都是利益分化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对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胡锦涛在建党九十周年纪念会上指明了方向,“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要落实胡总书记讲话精神,必须深入研究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原因。不能遇到问题就怀疑改革开放的正确性,有意无意地要往老上路走。要从根本上确立矛盾和问题解决机制,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矛盾和问题。
创新作为改革的一种方式。当前,创新社会管理成为一个时尚的话题。但必须警惕的是,创新必须遵循规律,创新必须以社会管理达到优化为检验标准。
总之,深层矛盾和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改革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法律基本原则。也就是,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司法的归司法。
(五)积极引导民众的不良情绪,增强社会信任感。当前矛盾和问题的增加是社会转型期必然结果。但是,社会冲突和暴力事件的增多与矛盾和问题的增加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之所以社会冲突和暴力事件频发与社会信任危机有直接的关联。而信任危机的造成与全社会的非理性思维有直接的原因。首先是党政机关与社会团体处理问题要专业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这是我们应当看到的,然而,我们决不能夸大歪曲矛盾问题,应当理性看待。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更应该理性面对。面对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泛政治化代替了专业化就会使问题变得复杂。其次是媒体人职业化。媒体作为社会第三力量,在引导民众的社会情绪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媒体人没有主持公平正义之精神,没有职业操守,只追求新闻本身的卖点,搞一些哗众取宠,似是而非的新闻,那么就会推波助澜,就会点燃民众非理性情绪,导致社会冲突和暴力事件的发生。三是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公民社会的一员,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民主法制观念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当今社会是一个社会化程度十分高的社会,特别是网络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社交网站和微博的出现,人们言行相动性越来越强。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建立公民社会的前提。从网络上对最近发生的暴力事件看,“以暴制暴”的非理性观念还有很大的市场。一个缺乏理性思维,没有基本的民主法制意识的社会,动荡将不可避免。
(作者系婺城区安监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