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二:应青,左三:裘樟清
裘樟清与吴文胜谈书法
书画展拍客
十里桂花长廊已经成了安地的梦之长廊。
第三届中国仙源湖桂花节书画邀请展,更是使十里桂花长廊成了书画长廊。人在桂花香阵中,随着人流四处周转,看尽了花色,人在仙源里,似乎不关人间的事了。前人每说黄帝在南山设鼎炼丹,故南山也成了仙家之地。又有传闻吴刚在月中撒落满天的桂子,原来南山的桂种,本是天上种,到了人间又散发开去,大有天上人的负气使然。原是说吴刚思乡心切,方有此作为,一变又作了人间的乡愁。睹物思人,抚树自然是涕泗不已。所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感怀伤事,每借花草,自然多了情思愁绪。花卉赋以神异之事,如同一户人家掘得金银,有了底气,假以时日,自然就生发出一种清贵来。宋祁有“桂高应自秀”语,眼下桂花鳌头独占,真可以与梅兰竹菊一争短长。秋日里采撷桂枝,与春日里采撷柳枝,一并成了风雅事。
桂花作为传统花卉画题材之一,却颇难入画,书画皆有擅场的裘樟清谓,一是花型细小,难以着手。一是视觉偏差,不够醒目,最多只能作为其他花鸟松石的点缀、陪衬,或者作为瓶花之流,聊备雅趣。泼墨写意本是放开手段,好作逍遥游,然于桂花一事,偏又束手束脚。古来大家,未尝见有以画桂花出名的,可见一斑。然名家妙手,如黄宾虹等,也是画过桂花的。遍观是日所悬画轴,桂树虬枝盘绕、衬以一轮明月的有之,花鸟石各逞风味的有之,香草美人相呼应的亦有之。相对玩赏,于诗词颇有映照处,倒是应了司空图的“闲吟清景外,万事觉悠悠”,俯仰之间,清空寂静,人像是踩着花瓣,越走越轻,往云堆里落了脚。
较之绘画,桂花入诗词则是丰盛许多。都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因其关联中秋,桂花几成中秋的代名词。举凡歌咏中秋的诗词,常有桂花的踪影。王建的《中秋夜望月寄杜郎中》,有“冷露无声湿桂花”之秋思,苏东坡则有“莫遣孤芳老涧边”之喟叹,是故画家应青方说:“以前桂花多半是配角,这回却是主角登场。”作为落叶乔木的桂树,终于赶上了那些灌木。像安地桂花节书画展这等阵势亦颇罕见,这等推崇桂花,更是自古未有的事,较之杭州的“满垅桂雨”,也不逊色。
秦观作得一首《中秋口号》,颇有清趣,其曰“香槽旋滴珠千颗,歌扇惊围玉一丛,二十四桥人望处,群仙正在广寒宫”,若是安地造得一座广寒宫,群仙岂有不来之理。去安地途中,也是一桥横卧,不妨题之为“二十四桥”,亦见雅致。国庆期间,前来安地赏桂的人各是络绎不绝,也因桂花最是实在的花儿,既可以佐茶,也可以做糕点,譬如桂花糕,更是一时告罄,两三回想要一尝滋味,都没有寻觅到。某夜,在一处农家乐,看见满地的桂花堆成小山,尚有一车接一车的桂花往这厢运进来,让人瞠目结舌。想是做花朵的生意,比做其他营生,让我们这些咬文嚼字的人更觉得心酸吧。然生计托之于花卉,毕竟是不凡的,因此也令人有好思。
诸花之中,桂花一如荷花、兰花,也是君子之花,与人的气节、品德相通,才能为人所歌咏、描摹。中国画,无论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它都是画家人格融会于笔端,出之于书画。书法本乎性情,形诸笔墨,即是如此。在一幅草书条幅前,裘樟清与吴文胜相谈甚欢,所论正是吴文胜的书法,其师法二王,又兼有钟繇的笔意,与辛弃疾的《清平乐·忆吴江赏木犀》,词意、笔意互相琢磨,可谓入无间矣。其词曰“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乐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凭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吴文胜的草书便有辛稼轩的豪放气。
转过廊角,偶遇安地初中的退休老师程旭新,年七十九,也喜爱书画之道,厅中一应挂轴,皆细细品鉴,请其细说,此与彼之优劣,也能道中一二。言某则枝茎分明,某则潦草过甚;某则花蕊毕现,某则一团糊涂。其人老而矍铄,言谈清快,又说,“此等画展,若是组织学生多多观摩,不也是好事一桩?”可叹天公不作美,是日细雨微洒,较之冷露更甚,一路都是湿桂花。念及易安居士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等气魄,即便是不入画也是可以顾盼自雄的了。但凡人世间的事,一热闹便有千万的不美,一清寂反而更见出机趣。所以桂花自比牡丹、芙蓉更能崖岸自高了。
及至回程,在雨中遇见后尘村的朱雪明,自己坐着轮椅于雨中往返两小时,只为一睹桂花节盛况,令人不胜唏嘘。同行诸友都说他是这次桂花节最忠实粉丝、最牛观众,他也只是憨笑不已,一人行到桂雨中,一如朱自清写他父亲的背影,走远了,反而觉其高大,世间第一流的人物,原来也可以是这般的乡野之人,如丹桂开于深山,嗅得香味的只是我们这些路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