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图片 | 数字报纸 | 浙江网视 | 民生帮帮帮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婺城网视 | 图库中心 | 新闻专题 | 婺城政务 | 人文婺城 | 婺城彩票财经法制 | 体育赛事 | 旅游导向 | 车行天下 | 生活资讯 | 房产装饰 | 婺城论坛 | 实力婺城 | 少儿文艺
--------------------------------------------------------------------------------------------------
新闻热线:0579-82532488 0579-82305868
报网互动
新闻搜索:
 
 
婺城支站 浙新办[2008]15号
区内联网: 新城区 金西 双龙 仙源湖 罗店 乾西 竹马 雅畈 安地 白龙桥 琅琊 蒋堂 汤溪 罗埠 洋埠 长山 沙畈 塔石 岭上 莘畈 箬阳 城东 城西 城中 城北 新狮
您现在的位置: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文化教育  


“三代梨园”:婺剧情深

2011年11月24日 10:05  来源: 婺城新闻网          [发表评论] [ ] [打印]

  婺剧的独特个性就是“文戏武做,武戏文做”,刚柔相济,在理论上来讲,应该是很辩证、很完美的。

  戏剧大师、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说过“京剧要寻自己的祖宗,看来还得到婺剧中去找。”婺剧深受农民群众喜爱。婺剧则不仅继承了戏曲特有的艺术审美特征,也体现了浙中地区人民更为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具有内涵,是婺文化的杰出代表。

  曾经有人这样描述婺剧:“王侯将相兴衰史,才子佳人缠绵思。悲欢离合凡间事,尽从婺剧草台知。”从古至今,婺剧通过其优美的旋律,古老浑朴的腔调,阐述着历史的悲欢离合。它是戏曲史上一朵古老的奇葩,更是金华地区的文化名片,淋漓尽致地展现着金华的历史人物,弘扬着浓厚的婺文化精神。

  在老一辈眼里,婺剧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婺剧似乎渐渐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圈,年青一代对婺剧更是越来越陌生。为了保护我们的婺剧文化,婺剧促进会的成员们开始在民间搜罗鲜为人知的婺剧艺术家。

  今年68岁的郑永相在乾西乡坛里郑村的村民眼中是棵婺剧“常青树”,从咿咿学语开始便深受父亲郑春潮的影响,注定这辈子与婺剧结缘。他的两个女儿在村里也是有名的“角儿”,颇得爷爷与父亲真传,有着一股好唱腔。一直以来,祖孙三代心中始终流淌着浓浓的婺剧情……

  郑春潮:坎坷的婺剧之路

  解放前,郑春潮正值青年,因为对婺剧的喜爱便开始跟着戏班到处表演。那时没有什么剧团之说,大家都称戏班子为“舞台”,大大小小的舞台基本都以领班的名字命名,郑春潮最早便是在大荣春舞台学戏演戏。后来喜欢听戏的人越来越多,一些舞台的规模也变大了,郑春潮又去了兰溪露天舞台,也就是现在的兰溪婺剧团。当时还有一个民生舞台,办得比较不错,便是今日浙江婺剧团的前身了。

  早年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大家对唱戏的普遍看不起,称之为“下三等人”。家里若是有人当戏子,在村里人看来都是不光彩的。郑春潮的父亲一直不愿意儿子学唱戏,每次都是极力要求他回家过正经日子。当时郑春潮家里条件是不错的,父亲不希望他赚多少钱,只要稳稳当当种种田、过过日子便足矣。郑春潮迫于家人的压力最后回了家乡,谁也不会料到,他这一回来便是整个村婺剧文化兴起的渊源了。

  解放初期,新中国成立了,毛泽东鼓励大家发展文化事业,各地都开始兴起了各式各样的剧团,戏曲演员也同那些劳苦人民一样,政治上翻了身,当了国家的主人。解放前对穷戏子的描述是“走乡串户一身油,天不收来亲不留”,解放后唱戏的成了人民演员,处处都受到尊重。在这样的势头下,郑春潮毫不犹豫地在村里办起了婺剧团,收了30多个徒弟。当时很多家长为了消除孩子赌博等恶习,都送他们来学唱戏,因此郑春潮的剧团人气很旺。如今,郑春潮已逝世多年,他的儿子女儿把他对婺剧的热爱传承了下来。

  郑永相:婺剧是一生的执着

  “我从3岁开始接触婺剧,当时父亲带着一帮徒弟练嗓子我都在旁边听,久而久之便对婺剧着了迷。”郑永相说,自己从未上前台唱过戏,从小父亲便说他嗓子不够好,肺活量不大,于是安排在后台学习打击乐,自己的哥哥妹妹嗓子好都安排去了前台。郑永相18岁左右开始正式在后台奏乐器,主要是司鼓和三弦,多年来的耳濡目染让他对所有剧本的情景、唱腔、节奏都了如指掌。当时并没有什么音乐简谱,只有“工尺”,一共5个音,所有曲子的腔调、节奏快慢全靠老师教、学生死记硬背,所以当时很多唱戏的都是会演会唱会奏乐。

  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郑永相的记忆中,这是婺剧最难熬的岁月。婺剧歌颂的都是“帝王将相”,与毛泽东思想有了出入,导致全国上下只剩下8个样板戏。村里的婺剧团为了生存,只演《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沙家滨》这些样板戏,或者将其他剧种里可唱的剧本“移植”到婺剧中,然后大家才可以传唱。为了更加名正言顺,还将当时的坛里郑村婺剧团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婺剧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可谓步履维艰,在风雨飘摇中四面楚歌。

  文革后粉碎了四人帮,文化又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这时在大家眼中可谓“文化的春天到了”,原先的剧团又慢慢开始回归到了婺剧中。越来越多的剧本被“移植”成了婺剧,比如“三打白骨精”,比喻的便是打到江青,还有“逼上梁山”等等,婺剧达到了蓬勃发展时期。“那时候大家都自己抄写剧本,我现在还保存了二三十本,虽然有些破烂了,但拿出来看看还时常能忆起往昔。郑永相说,如今自己也是带了一拨徒弟,每天晚上教唱戏。

  郑雪芬:只希望后继有人

  第一眼见到这位笑容洋溢的女子,便打心眼里喜欢。她弯弯的笑眼始终是月牙形,性格活泼开朗,让人无法与她的年纪联系起来。今年36岁的郑雪芬练得一首好唱腔,与姐姐郑雪玲,村里的郑利丹常同台献唱。郑雪芬说,自己和父亲一样,也是从小受婺剧潜移默化地影响,打小就会唱会演。

  “我2、3岁的时候,隔壁邻居知道我会唱戏,常给我几毛钱让我唱一曲,我每次都是有求必应,现在想想那时真挺有意思的。”郑雪芬说,婺剧真的是白唱不厌,甚至越长越有韵味,现在没事就常哼哼,感觉婺剧占了生活的一大半。“父亲现在带了20多个徒弟,每天晚上在家里教她们唱戏,我也过去再学习学习,顺便也可以帮着教一下。”接下来,郑雪芬与父亲郑永相考虑,希望培养村里一批对婺剧感兴趣的孩子,利用他们的寒暑假时间,免费教他们学唱婺剧。父女俩都认为“婺剧还得从幼年教起”,这样不仅能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还能提升村里的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把婺剧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郑雪芬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存放演出道具的阁楼,满地的尘土确实年代的见证,这些道具都是沧桑的老者了。郑雪芬说,箱子里的东西虽然破旧,但很多确是如今戏台上鲜见的,比如那两块台布,是纯手工缝制的,一针一线用了这么多年,依然完好如初。现在染布技术这么发达,用的都是华丽的台布了……

  坛里郑村支书郑定国说,现在区里、乡里的领导都很重视文化发展,我们村也希望村民能够积极投身文化热潮中,以村里原有的剧团锣鼓班为基础,通过上面的扶持,好好培育,发扬光大。

【作者】: 见习记者 孙梦婷 文 /摄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婺城区婺剧促进会组织观摩《千秋令》
·婺城音乐教师学唱婺剧
新闻排行榜
· 一方青砖“雕”乾坤
· 城东街道桃园社区助力城创这么干
· 满怀文化自信走进新时代
· 婺城“喜庆十九大”文艺巡演走进安地
· 曹荣安:环保路上坚持“雷锋心”
· 遂昌婺城文化 走亲共贺盛会
· 书画名家走进婺小 挥毫弘扬传统文化
· 市委政法委专家组来婺 检查指导维稳安保工作
· 公安部督查组来婺指导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白沙溪的倒影

道情宣讲省党代会

义诊践初心

角逐赛场竞风采

记革命烈士——徐文佩
  服务  
?公交 ?列车时刻表
?常用电话 ?邮政编码
?企业档案查询 ?电信话费帐单
?学历证书查询 ?自考信息查询
?长途区号 ?外语翻译
?技术供求信息 ?汽车客运
?科技信息资源查询 ?航空航班
?移动话费帐单 ?地图查询
?机动车违法查询 ?网上报警
?驾驶员违章查询 ?专利检索
?医疗卫生 ?法规查询
?教育局考试成绩、录取情况查询
 

婺城新闻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网站地图

浙新办2008[ 15 ]号 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辩率调为1152*864

浙江在线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