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优化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善“一业一策一队伍”工作机制,深化“六大提升行动”,加大对优质稻米、花卉苗木、畜禽养殖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培育一批产业强镇强村,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格局。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大力实施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我区农业走向生态化、设施化、信息化之路。着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强龙兴农工程”,重点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加快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育强社名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继续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完善农产品营销平台和网络,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服务业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以休闲旅游、电子信息和商贸物流为龙头,科学规划,优化结构,提速增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四垄四溪五水库自然风光和古窑古庙古村落等景观和人文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生态内涵,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通过项目策划、资金投入和市场营销,形成南北互动、优势互补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以信息增值服务业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浙中信息产业园开发与建设,积极培育本地信息产业优秀品牌,着力引进一批信息产业知名企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网络传媒等新兴行业,推动信息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升级。依托新城区和金西开发区,加快星级酒店、购物中心、高档写字楼等商贸项目建设,吸引一批高端企业、知名品牌入驻。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产业,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打造新的商贸核心圈,做大浙中商业购物副中心。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放大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以能源、金属、粮油、建材为主要品种,以仓储、集散、交易、配送为主要形态的特色现代物流业。围绕婺城区商业网点十年规划,加快农村及社区商业网点建设。
(三)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城乡一体发展跨越提升
坚持“生态宜居、山水婺城”的城市定位,着力在更高层次上优化城乡布局,统筹规划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是切实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巩固创卫成果、打造精品城市、共建美好家园”为目标,以“洁化、绿化、美化”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突出重点、分类整治”的原则,完善和落实创卫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城中村遗留问题解决,积极稳妥推进二七新村等旧城改造建设。广泛宣传,加强联动,强化监管,着力创建一批城市管理精品街区,把市区打造成为“基础设施完好、环境卫生整洁、街容街貌亮丽、交通秩序井然、绿化景观优美、空气清新自然”的宜居宜游精品城区。
二是大力培育建设中心镇村。以汤溪、白龙桥两个省级中心镇以及新一轮《婺城区村庄布局规划》确定的40个中心村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政策资源,加大对中心镇、中心村的扶持力度,切实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将卫生、文化、体育、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向中心镇村延伸,各类新农村建设项目优先向中心镇村安排,不断提高开发品位、建设档次和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农村人口有效聚集,切实增强中心镇、中心村的集聚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全力打造一批“居住集中、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的新型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要按规划、分批次不断加大对其他集镇建设的投入,努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小城镇。
三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四美、三宜”的总要求,按照“连线成片,梯度推进”的方针,加强规划引领,不断巩固村庄整治成果,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各项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理机制。多措并举,分步实施,努力建设“美丽景色为形、发展富民为本、先进文化为魂”的美丽乡村,力争使70%的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景色优美,能够代表婺城新农村建设水平的精品示范村庄,着力打造“连线成片风景不断,各具特色内涵显现”的“花香婺城、幸福家园”。
四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生态区建设考核机制,推动生态环保责任的落实。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严格限制新建高能耗、高耗材、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部门联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健全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河道河沟整治、农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切实抓好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继续加大平原绿化工作力度,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群众发展的关系。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生态文明教育和环境科普宣传活动,倡导绿色生活,促进社会公众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低碳生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五是逐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全区综合交通网的规划和建设,按照“一高、三横、四纵、五联”的总体框架,贯通二环路,完成蒋罗公路、罗电线二期建设,加快推进330国道、汤莘线(含九峰山支线)、金兰中线改造提升工程,配合做好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继续加大投入,完善电力基础设施,提升电网可靠供电能力。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积极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中小型灌区和农田灌溉体系改造,深入实施水库及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和江河堤防工程体系。扎实推进地质灾害地区治理工作。支持以信息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婺城”与“信息乡村”建设工程,初步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和综合管理数字化、网络化。
(四)坚持民生改善,推动社会管理建设跨越提升
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维护和谐稳定为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管理,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不断强化公共财政民生导向,切实提升群众利益福祉和社会整体和谐度。
一是持续促进居民增收。把居民增收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项目、创业品牌、创业先锋培育为主要手段,以创业型社区、充分就业村(社区)创建与复评为工作重点,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的创业就业环境。切实做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工作,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农家乐、来料加工业发展及企业用工需求,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提高重点人才、紧缺人才、急需人才培训的效果,不断提高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不断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实现职工工资稳步增长。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提高广大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二是健全完善保障机制。推进“两金一卡”制度、工资支付监控制度、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以及乡镇(街道)、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设,积极构建劳动保障监察预防体系。大力推进社保“一卡通”工作,继续做好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保险等工作。加强城市居家养老中心服务站建设,建立健全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管理服务机制,提升社会救助平台信息化水平,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水平。继续推进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和保障能力,确保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是着力扶持山区发展。将促进山区发展,实现山区群众致富,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按照生态发展、集聚发展、借力发展的要求,确定山区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大力扶持山区特色产业走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之路。根据山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需求,突出外出务工和在家创业农民这两个重点人群,扎实开展各类培训,着力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山区农民群体。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切实加大对林间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着力开展好山区中心村建设及新一轮下山移民工程,促进山区人口内聚外迁,为山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是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投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集团化办学、结对帮扶等办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继续加大校园安全工作力度,探索学前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努力争创省级教育现代化示范区。扶持重点职校发展,扩大校企合作,进一步打响职教品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加快综合性医院建设。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大力培养基层卫生技术专业人才,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重视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强化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继续推进体育强乡镇、小康体育村创建,不断增强群众身体素质。
五是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婺城”、法治婺城建设,大力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完善诉求表达、矛盾排查和预警、矛盾调处、重点人群管理、应急管理等机制,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扎实推进综治警务进小区等工作,继续保持对违法犯罪分子的严打高压态势,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完善社会公共安全防范措施,不断强化公共安全管理。夯实信访工作基层基础,高度重视初信初访和积案化解,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活动。突出源头治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公平正义,推进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执法公信力,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筑牢物质和思想基础。做好以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的基层基础工作,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网络,把城乡社区打造成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大力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网络动态管理和网上舆情引导。切实加强平安综治维稳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