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汪德勇当了24年的村大队支部书记,3年村长,带头种茉莉花、黄桃、茶花等经济作物,让村民增加收入,为竹马乡汪山头村——
引领集体经济发展数十年
汪德勇从1978年开始担任汪山头村大队支部书记,除了中间有一任(3年)担任村长职务外,一直当书记到正式退休。“因为大家都特别拥护汪书记。”村民们说,“1991年时,因工作劳动过度导致体力不支,他曾请辞大队支部书记一职,但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让他辞职。”说起茉莉花,汪德勇就很自豪:“早在1978年时,我们村就种茉莉花了,在整个竹马乡我们村是最早的。”“当时我们村的分红太低了,需要设法增加集体收入,增加分红。而由于经济不景气、民营经济发展不起来,最后我们只能考虑种植经济作物。因为我们村有养茉莉花的传统,所以就想到了种茉莉花。而据我们所知,金华有个国营的茶厂,我们可以将茉莉花销到那里。销路不愁了,我们就种起了茉莉花。”说起种茉莉花的起因,汪德勇至今记忆犹新。据了解,当时茉莉花可以卖两块钱一斤,汪山头村有3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一年就能产100担茉莉花,靠此一项经济作物一年就能增加两万多元钱的收入。“那时候,我们村的经济比周边村都好,这也是让我颇感自豪的事情。”汪德勇说。
但是,种茉莉花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很多人还认为种经济作物是搞资本主义,所以,种茉莉花的行为饱受争议,我们村也是花了很大的力气排除众议才种起来的。”汪德勇说:“因为解放前只不过地主人家有种茉莉花,我们也只知道有这样一种作物可在我们这边生长,对它有一定的了解。到1978年,我们这边已经没有茉莉花了。”据介绍,汪山头村种的第一批茉莉花是汪德勇带着村民到广东买来的。
“在当时,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汪德勇说,种茉莉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种的都是盆摘,因为受当时的条件和种植水平限制,茉莉花不能露天种植,在严寒天气会被冻死,在酷暑天气则会被晒死。而且种在盆里,花的产量也高。所以,汪山头村建了集体仓库,用来摆放茉莉花。村民们则每天白天将茉莉花搬出仓库晒太阳,晚上又将花搬回仓库,并择时采茶,将新采下的茉莉花送到金华的茶厂里去。
“我们原本想一直这样种下去的,但是,7、8年后,金华茶厂转移到广西去了,因为那边的茉莉花便宜。我们的茉莉花没了销路,就没再种植了。”汪德勇说。但是,这并没有挡住他带领村民致富的步伐。经过一番勘察,汪德勇又带领村民种起了黄桃。
“当时金华有个食品厂,做很多罐头,我们就想:食品厂做罐头需要很多水果,那我们能否种些他们需要的水果?有了茉莉花的成功经验,我们就大胆地种起来了。”但是,黄桃也只种了几年就没再种了。“因为其他大队也跟起种黄桃来,结果产量太多,价格大跳水,种种不划算了,就没再种了。”汪德勇说,黄桃树的寿命只有10年左右,10后如果不换地址,黄桃树就不再长桃子。
毫不夸张地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汪德勇是种植经济作物当之无愧的领头人。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经济作物遍地开花,不再像以前那样稀罕了,种经济作物的效益也下滑了。此时,汪德勇又独辟蹊径,学习宁波奉化的先进经验,带领村民种起了茶花。“宁波奉化之前也时兴种黄桃,后来种过黄桃的地方都种满了茶花,而且种得很好。”
“以前我们这边也种一些茶花,但是不多,而且都是本国的品种,长得比较慢,一株茶花要种7、8年才能拿去卖。”汪德勇说,于是,他就带领村民发展嫁接技术。“嫁接国外好的品种,这样茶花长得快,两三年就可以卖了,而且花朵也大一些,这样,经济效益就好多了。”
“当时的竹马茶花有了一定的名气,全国很多大城市的经销商都到我们这边来进货,如北京、广东、山东等。”汪德勇说,“所以,茶花销量很好。”
如今的汪德勇喜欢料理料理自家的小院子,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他说这么多年来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大队支部分配的任务都圆满地完成了。当然“那时候人都是很老实的,都是实实在在做事情,在田里带头干活。”淳朴本质也使得他的工作能够很好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