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花台是婺剧里的精华,它集先锋、笛子、主胡、唢呐、梨花五种乐器于一体,备受老百姓的欢迎。闹花台有文坛和武坛之分,敲锣打鼓的叫武坛,吹奏乐器的叫文坛,文武坛配合密切,才能上演一台精彩的闹花台。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每个剧团出演前必须得闹花台,只有把闹花台闹下来整场戏才算成功。所以,在乾西乡“践行党宗旨、喜迎十八大”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文艺汇演正式开始前,由乾西乡坛里郑村的演员们上演了一出短小精炼、生动活泼、喜气洋洋《新闹花台》,一场热闹纷呈的民乐合奏,给整场汇演打了一个响当当的头阵。
台上,鼓声、笛声、二胡声、唢呐声此起彼伏,台下的村民、观众有的便在感叹:“他们是专业的吗?”,“这是专门请来为我们这场文艺汇演助阵的吗?”。“不,这可都是咱们自个儿村上的,是业余的。
谈到乾西乡的文化底蕴,党委宣传委员张建红笑着说这要讲上好几天呢。作为文化示范乡的乾西乡一直把发展文化,“种文化”作为重点之一,不仅要继承,更要发扬光大,在乡党委政府的重视下,乾西乡的基层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仅仅婺剧,在乾西乡的10个村子都有“戏班”,都是由各村的村民自发组织,成为了乾西特有的一种文化娱乐项目。这兄弟村之间也是经常互相来往,走访,“戏班”之间也是经常的切磋,到了晚上成了乾西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晴天在休闲广场打武戏,下雨天便在活动中心唱文戏。
乾西乡幸福村与坛里郑村是二个相邻的村,几年来这二个兄弟村都十分注重文化活动开展,并经常在一起进行文化活动交流。各自利用自己的优势,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进行优势互补:幸福村是市特色文化村,在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文化宣传方面,积极主动到坛里郑村指导工作,坛里郑村2010年顺利通过文化示范村的验收;坛里郑村有一老婺剧班子,热情、无偿、认真负责地为幸福村培训了一个锣鼓班。近些年来经常在一起进行学习交流,不论那个村有活动,文艺队员们都一起参加,队员互补。而且年年在正月里分别在二个村举行联谊活动。虽然水平不怎么高,但在促进农村基层文化发展和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基层文化的发展,在农村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带头领军的民间艺人,黄桥头村的民间艺人张洪发一亮相,就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瞧那斗笠,那衣裳,那布鞋,那唱腔和手势,好不专业!
由坛里郑村的婺剧世家出演的现代小戏,唱到了台下的很多观众心里,这出现代小戏是婺剧改编,主题贴切现实,内容丰富饱满,有共鸣,出演“婆婆”和“老公”的两位演员是两姐妹,父亲则是在后台配乐。文化馆馆长看的更是津津有味,说道:“这个节目好,一定要好好的包装包装。”
看,栅川村的一群“俏媳妇”们边跳边唱地上台来了。她们和着美妙的音乐,把走马灯这一宝贵的、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给观众,带给观众阵阵惊喜,真是:“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
筹划这么一场文艺汇演,从报名到彩排到正式出演,所有加起来,只有短短的10多天,连半个月都没有。为什么短短的时间内,就能上演这么一场精彩的演出呢?全凭着群众基础,乡政府一牵头,群众积极响应,整场汇演最大的亮点和特色就是农民自编自导自演,各村与村民的积极性非常高,甚至是演出的服装和音乐等都是自掏腰包的,有些妇女还在上班,打工,为了节目,特意请假,精神可嘉。对于这样一群热爱文化,热爱艺术的村民,一定要给他们机会,给他们一个可以展示的舞台。说到这里,党委宣传委员张建红除了感动,还是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