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管理处的下邵、后杜、东周、翁家山头四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在菌菇培植基地建成后进行物业产权出租,预计每年能带来40万元的收益。”昨日,白龙桥古方管理处总支书记朱育成告诉记者,在市、区相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的政策处理工作在短时间内就完成好了,如果这一“四村联建”项目能达到预期效果,今后古方管理处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又多了一个可借鉴模式。
古方管理处地处镇西,有12个行政村,基本都以农业种养殖为主,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今年以来,在市委、区委组织部门的支持下,开展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富村工程”建设。根据各村实际,租下了下邵村集体的20亩土地,利用当地较为丰富的木屑资源,结合传统的菌菇产业,四个村联合建设年产鲜菇150吨的生产标准化、栽培工厂化、设施现代化的食用菌菇培植基地,以金华挺美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进行物业产权出租。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400万元,下邵村以土地入股,其余三个村以资金入股,投入资金140余万元,市、区专项资金可补助256万元。
“下邵村这块地就在白汤下公路旁,有极佳的地理优势,目前与白汤下公路连接的便道已经修建好,未来将建成宽9米的道路。”朱育成告诉记者,项目建设周期为9个月,预计明年8月份竣工,将建设7个900平方米的钢架结构菌种培养房、菌菇种植房、加工房、烘干房和临时仓库,建设一幢二层办公用房和一幢生产辅助用房。这种模式又叫“多村异地联建物业”模式。
为了规范四村联建项目的管理,确保工程有序推进并早日建成投产,记者在工地现场,看到了一块四村“创业承诺”牌,上面清楚地写道:“经四个村的干部共同讨论,作如下承诺:在今年12月底前按期完成项目土地清表,及时筹集项目配套资金144万元,完成工程招投标;在明年8月底前完成白汤下公路连接基地道路及项目工程建设,做好工程质量监督。同时,严格工程项目招投标等制度,项目建设公开、公正,资金管理、使用规范。”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白龙桥镇党委、政府越来越感觉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任务和要求不相适应。“一些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古方管理处,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又处于开发建设的边缘地带,村集体经济普遍不太好,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都存在一定困难。”镇党委书记吴见孙说,多村异地联建物业模式主要就是针对地理优势不明显的村,通过借用外力,充分利用上级的扶持政策来争取项目和资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据了解,这些年,白龙桥镇党委、政府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增强村级组织战斗力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课题来抓,对全镇5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结合区位、交通等优势条件,按照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帮扶各村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几年来的探索,除了今年新的“多村异地联建物业”模式外,白龙桥镇已形成了另外三种发展模式。
第一种是留地物业出租型——利用村集体资金、资源,投资兴办商铺、厂房等,以物业出租的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在集镇所在地的叶店村,村两委利用区位优势,建造了玉山大楼、广场大楼、综合大楼、综合市场等房产物业,通过租赁、出租等形式来盘活资产,同时结合农房改造和集镇建设,通过镇村联动,拆旧建新,腾笼换鸟,开展资产或资本经营,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目前叶店村的集体资产达到千万元,年物业出租收入500多万元。
第二种是村企联合开发型——用土地入股的方式与企业合作,以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在白龙桥镇洞溪村,村两委把村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以土地租赁的形式与企业合股,既保障了村民在土地方面的长远收益,又能减轻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目前洞溪工业园区已成为婺城区小微企业的创业园,集聚企业120多家,形成了以汽摩配为主导的优势产业,年产值达到30亿元,年上缴税收1亿元,村土地租金收益在70万元以上,洞溪村被业界誉为了“华东汽配第一村”。
第三种是利用自然资源型——整合农村闲置荒地,以整体招租的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在地处宾虹西路沿线的潘村垅村,从市区开车过来只要15分钟车程,村里利用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把闲置的水塘、山地对外承包,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每年的土地租金近10万元,而且还较好地保护了本村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