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湖”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金华的江南,许多人都知道有个湖海塘,却不知在金华城西,曾经有一湖碧波很是动人,它由东向西流经婺城区乾西、竹马两乡的上陈、湖头、雅宅和下张家、联民等村,最宽处达130米,全长约15公里,当地百姓都称之为“十里长湖”。长湖湖面面积416亩,呈狭长的飘带形,是沿线1万多名居民的生命之湖。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长湖都是水清如镜,风景优美,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金华城西这片土地上,然而近三十年来,随着沿湖企业的发展和市区扩展延伸,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长湖,同时又缺少其他水源的注入,使得湖水污染相当严重。“十里长湖”这颗明珠逐渐被蒙上了一层层的阴霾,失去了往日生机,成了人人掩鼻而过的“十里阴沟”。
然而多年来,长湖两岸的居民们依然对往昔“碧波涟漪、杨柳扶风、鱼翔浅底”的母亲河念念不忘,相关部门和沿线各村多年来都采取积极的措施,共同盼望早日重拾这颗被遗落的明珠。
5月24日上午8时,在“六·五”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市环境保护局婺城分局结合“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和“双清”行动,联合乾西乡政府举行“清洁长湖行动”启动仪式,在乾西乡长湖段开展志愿者行动,对长湖周边的污染源进行统一调查,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进行治理。同时,对长湖进行分段承包责任考核,河段长由各行政村村长担任,督查长湖沿岸企业、行政村排污及河面清洁情况,承担区域内河段水质、清洁、保护工作。并在金兰中线长湖沿岸设立保护长湖、清洁长湖宣传牌、宣传标语。
当天,婺城环保分局和乾西乡的干部、上陈社区两委、志愿者和大学生村官共计50余人加入了清洁长湖行动,租用两条船只、两辆拖拉机用于打捞和清运湖上垃圾,并在沿线新安了15块宣传牌。
昔日长湖,水清如镜,风景优美
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长湖水清如镜,风景优美,有“水阁上陈”之称,被金华市列为“重点保护淡水湖”。住在长湖沿岸的老一辈人,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关于长湖的美好记忆。
乾西乡上陈村62岁的老支部委员方德生说自己是最有发言权的“老乾西”,他对长湖有着很深的感情。少时的方德生正赶上上世纪60年代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物质供应十分紧张,农村许多地方因为没有粮食吃,到处挖野菜、找草根树皮吃,卖光了家中所有的家具。乾西人民却是因为清澈见底、鱼虾丰硕的长湖,鲜少受到影响,摸螺丝、河蚌、鱼、泥鳅当饭吃,渡过了三年的困难时期。“我的记忆里总是出现那时波光粼粼的长湖,湖水是清的,湖底的泥是硬的,螺丝一摸一大筐,鱼儿扑腾扑腾的很热闹,仅仅上陈村长湖段一年就能捕上3万多斤的鱼呢。”回忆起往事,方德生心怀感恩:“可以说,长湖救活了一代人啊,无愧‘母亲河’的称号。”
1969年,当时十多岁的方德生还跟着城里来的下放青年系统地学习了蝶泳、蛙泳、自由泳等等游泳技能,每天泡在长湖里,灵活得像条鱼,还多次参加了在长湖举行的游泳比赛,拿到了好名次。
在人民公社时期,化肥供应非常紧张,上陈大队分配到的化肥票很少,市场上也没有化肥卖,有机肥根本不够用。上海铁路局杭州分局金华站人来人往来多,厕所里的粪便也多。上陈大队的干部一商量,就每年挑上几十担长湖打捞上来的鱼,送给金华站的铁路职工,用来换得金华站一整年的肥料,再分至各生产队用于农田施肥。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旬,上陈村人喝的还是长湖水,等到了80年代初,随着染化厂等企业的入驻,湖水开始浑浊,长湖的鱼也越来越少了,鱼儿们纷纷因为缺氧上浮,鱼嘴一张一合吸着空气,只要轻松一捞就是一箩筐,空手都能抓鱼,附近村民和过路人见了,都纷纷提着竹筐、脸盆等容器前来抢鱼。上陈村现任村书记陈军华那时刚进入村两委工作,他与村民们为了阻止哄抢捕鱼的人们,在长湖边筑起了人墙,“但人实在太多了,有时候急脾气上来了,免不了还要‘干’上一架的。”
随着湖水越来越浑浊,长湖已经无法给沿线各村带来福利,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前些年,上陈村为了使长湖重燃生机,利用湖底淤泥种植起了莲藕,一年过后,结出的莲藕根茎粗壮、洁白无瑕,十分漂亮,“那些污水流进长湖,这些淤泥里都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这种水质种出来的莲藕你们敢吃吗?”再漂亮的莲藕都没有人来买,结果种藕的成本全搭了进去。
乾西乡是最早一批喝上沙畈水的乡镇,但这对湖头村的老书记陈规禄和老会计陈文通而言,却不是引以为傲的事,“因为那时的长湖水已经严重污染到无法食用,连村民们从自己打的井中抽出来的地下水都已经被污染了。”
至此,美丽的“十里长湖”不复存在,甚至连沿线村民自己都自嘲地称之为“十里阴沟”,避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