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髓在于“勤、俭”
在街头巷尾,常听到热情好客的汤溪人挂着一句“吃吃好了。”细细体味“吃吃”两字,蕴含的内涵却十分丰富,浓缩了汤溪菜“勤劳、俭朴”的精神内涵。
汤溪人在这片广阔肥沃、古老的土地下世世代代过着“男耕女织”田园生活。体魄强健的丈夫在田地、河边和山上劳作,贤良勤劳的妻子则分担家务,照顾孩子和男人。女人用聪慧的心和灵巧的双手想方设法为操劳的丈夫做上一顿可口美味、保持体力的饭菜,她们不断创新菜式花样。
用钳子把螺丝肉取出才能品尝到其鲜嫩,葱姜爆炒螺丝肉在金华是一道很常见的菜。聪明勤劳的汤溪主妇却创新做法,取家中腌制的豇豆切成段,加入蒜姜和白皮辣椒一同爆炒,金灿灿的豇豆衬上黑玛瑙似的螺丝肉,酸酸的,辣辣的,脆脆的,很是下饭,劳作一天的丈夫吃上一口,一碗饭便扒拉完了。
一道热气腾腾、绵绵软软的毛芋菜羹,是汤溪人勤劳肯吃苦的味道。汤溪有春节吃“毛芋菜羹”的风俗。在粮食短缺的年代,人们为节省粮食,用毛芋、萝卜、青菜简单的食材,做出这道美味的菜羹。“菜”在汤溪土语里的“催”字谐音,“羹”与“耕”字谐音。春节吃毛芋菜羹寓意着新年开始就要牢记耕作、一年之计在于春。寄予着汤溪人勤劳、肯吃苦的朴素愿景。
用料简单、做工却繁复的汤溪菜,可谓“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孕育着“俭朴”的内在品质。
我们能够品尝到的每一道汤溪名菜,几乎都是其他食品的边角料制作而成的,如烂菘菜滚豆腐取自烂掉又舍不得丢弃的烂咸菜烹制;葱花肉用的是猪肠与肠之间的粘连物,俗称网油、蜘蛛网油、花油包裹猪肉再用油煎炸而成;青豆炖芋荷的“芋荷”用的是地里的废料毛芋梗与青豆;汤溪萝卜肉圆,它的特色在于肉少萝卜多,做肉圆的肉是用刀口肉,是猪身上最不好吃的肉,但用它做成肉圆,却非常好吃,吃起来有肉感;腌萝卜用的是腌完豇豆、老荞头剩余的酸汁,用它们来腌的萝卜是汤溪独有的特色。原来不为人所重视的食品废料,经过精细加工,就成了一道道口味纯正的佳肴。
不论是晶莹透亮的豇豆螺丝,绵软的毛芋青菜羹,还是滚烫油辣的烂菘菜滚豆腐。舌尖上所品尝到的不止是美味,还有美味中蕴含的“勤劳、俭朴”和善于创新的汤溪菜精神气质。
“腌”字是灵魂
大凡汤溪经典菜都离不开一个“咸”字,这与《舌尖上的中国》所说的“中国饮食文化就是一个盐字、腌字文化是相一致的。”,汤溪的饮食文化也可以说是“腌、盐”文化。
汤溪人买了一斤牛肉,说拿点咸菜炒炒吃;钓了两尾鲫鱼,也说拿点咸菜炒炒吃;收回来一些青豆,也要拿点咸菜炒炒吃。可见什么东西,汤溪人都想起拿点咸菜炒炒吃。这种配料的独特性是汤溪经典菜的关键。用盐来腌制的东西,时间久了,自然成了经典美味,汤溪人自然也不例外。
一坛子咸菜腌在那里,炒豆腐干,炒辣椒,炒青豆,炒冬笋。吃到一半,发现有烂味了,于是放下不吃它了,扔在那里,等到第二年又来腌菜时,要用坛子时,这些汤又不舍得倒掉,买点豆腐过来,烧烧吃就成了“饭遭殃”“烂菘菜滚豆腐”。
对多数汤溪人来说,故乡,就是酸脆的豇豆螺丝肉、又咸又油又辣的烂菘菜滚豆腐、外脆里嫩的葱花肉的味道,还有这味道下勤劳质朴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