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少华:从曾祖父开始,四代人都是做豆腐生意的
豆制品加工在罗埠镇可谓历史悠久。以本地优质大豆为原料,罗埠豆腐以其甘醇浓郁的豆香和温润细腻的口感,成为周边百姓公认的农家品牌。
在罗埠人的饭桌上,你总会看到一盘油炸臭豆腐。见到有人来家中做客,他们会推荐这道菜,“罗埠的臭豆腐很有名,闻着臭,但吃着香,值得试一试。”当然,除了臭豆腐,罗埠其他的豆制品也是名声在外。一到周末,许多市民都会拎着菜篮,大老远从市区赶到罗埠菜市场买正宗罗埠豆腐。
在上世纪80年代,罗埠镇上的豆制品加工作坊有20多家。依托发达的水路交通,这里的豆制品大量地被销往外地。然而,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外来豆制品品牌的冲击,这里的豆制品加工业渐渐走向衰落,加工作坊的数量也减少了许多。以罗埠村为例,加工作坊从原先的10多家,到现在仅剩的4、5家。卢少华的加工作坊就是其中一家。
从卢少华的曾祖父开始,到他这一代,四代人都是做豆腐生意的。年轻时,卢少华曾想过外出打工,而当看到父辈们手艺没有人来传承时,他又放弃了这个念头。1982年,他开始跟着父亲学做豆腐。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卢少华的豆腐做出了特色,又一次打响了罗埠豆腐的品牌。现在,卢少华和妻子在菜市场上租了一个摊位,每天都能卖出豆腐、臭豆腐、盐卤豆腐干、千张、油豆腐等10多种豆制品300多斤。不过,这其中的辛苦,只有卢少华心里最清楚。
每天晚上10点,卢少华便忙开了。首先是将事先浸泡好的大豆磨碎,滤去豆渣后再放入锅中煮沸。接下来就到了“点豆腐”环节。所谓“点豆腐”就用凝固将煮好的豆浆凝固成块。一直以来,卢少华选用的凝固剂是盐卤。这样做虽然产量低、成本高但更健康。通过这种方式做出来的豆腐比较硬,有豆香味,含水量少,色泽白中略偏黄,质地比较粗老,俗称“老豆腐”、“北豆腐”。
经过多道工序后,臭豆腐、盐卤豆腐干、千张、油豆腐等终于完成了。而这时,天已经亮了,顾不上休息,卢少华就开着电动三轮车把一部分豆制品送到菜市场。剩下的一部分,则会有人上门来取。
现在,卢少华每天都很忙碌。忙碌之中,他也在思考一件事情,“等自己老了,谁来接我的班呢?”虽然他有一儿一女,但两个孩子都不愿意来干这个活。对此,他总是感到很无奈。
![]() |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