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思想归纳起来,最简单扼要的,不外是中国老祖宗的四个字——安居乐业。”的确,所有政治的理想、理论,都没超过这四个字的范围,都不外是使人民大众如何能安居,如何能乐业。要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让人民群众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需要国家领导人和社会管理者拥有足够的政治智慧。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不少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思想观点的误解是很深的。
比如对“人定胜天”思想的认识。新华字典对“人定胜天”的解释是这样的:“人定:指人谋。人力能够战胜自然。”所以中国“破四旧”、“大跃进”年代,认为“人一定能够战胜自然”,所以信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盲目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盲目改造自然、破坏自然,我们已经有了惨痛的教训。违背自然规律,逆天而为,必然受到规律惩罚。现如今,自然灾害频发,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其实就是对“人一定能够战胜自然”思想指导下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惩罚。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和谐,才能得到自然的眷顾,与自然和谐,才有持续健康长久的发展。
宋朝的刘过在《龙洲集·襄央歌》中曾写到:“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其中的“兮”字为语气词,而“人定”是一个词,那么“定”就不是“一定能够”的意思了。
“人定胜天”正确的解释应该为:“人心安定高于一切”或“人心安定比什么都重要”。古人认为天是最大、最高、最重要的,胜天,即比天都还重要。人心安定,于个人,可以创造内心的和谐,获得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于家庭,可以做到家庭和睦、长幼有序、孝悌传承,和谐发展。于社会,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忠、信、礼、义具备,知廉耻,知荣辱,孝亲尊师,传承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和谐发展。因此,人心安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佛教思想中的“人定胜天”中的定,是“戒定慧”的“定”,是禅定的意思。人入了定,可以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命运,超越老天。就是佛经上讲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人心定了,社会就祥和,人心定了,就能有效化解地球上的灾难,这是“人定胜天”。要明白古人的意思,不是说人一定可以胜天,哪有这种道理!一句话意思解错了,就会误导许许多多人的方向。
有个故事值得一听。
古时候有位金碧峰禅师,自从证悟以后,能够放下对其它诸缘的贪爱,唯独对一个吃饭用的玉钵爱不释手,每次要入定之前,一定要先仔细地把玉钵收好,然后才安心地进入禅定的境界。有一次,阎罗王因为他的世寿已终,应该把业报还清,便差几个小鬼要来捉拿禅师。但金碧峰预知时至,就进入甚深禅定的境界里。几个小鬼左等右等,等了一天又一天,都捉拿不到金碧峰;眼看没有办法向阎罗王交差,就去请教土地公,请他帮忙想个计谋,使金碧峰禅师出定。土地公想想,说道:“这位金碧峰禅师最喜欢他的玉钵,假如你们能够想办法拿到他的玉钵,他心里挂念,就会出定了。”小鬼们一听,就赶快找到禅师的玉钵,拚命地摇动它;禅师一听到他的玉钵被摇得砰砰地响,心一急,赶快出定来抢救,小鬼见他出定,就拍手笑道:“好啦!现在请你跟我们去见阎罗王吧!”金碧峰禅师一听,了知一时的贪爱几乎毁了他千古慧命,立刻把玉钵打碎,再次入定,并且留下一首偈曰:“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当下超脱了六道,进入了无住涅槃的境界。
这个故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定胜天”含义的理解。
又如对“仁者无敌”的认识。现代大部分人认为“仁者无敌”的意思是:仁者很了不起,本领高强,打遍天下无敌手,无人能敌。其实,这是后人的一种曲解。它的本义是:仁者面前没有敌人。所谓“仁者”,也就是有仁德的人。一个真正大慈大悲的人,他心中沒有對立,就没有敌人。“仁者无敌”出自《孟子》:“勇者无惧,智者无惑,诚者有信,仁者无敌” 。
古人说:“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真正有慈悲心肠的人,他的眼睛里没有坏人、恶人。就像新加坡许哲女士所说的,大家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天下人都是一家人。《弟子规》中也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能把生命境遇中的每一个人都当成自己的贵人,对任何人不起嗔恨心,有如此心量,与这个世界、与任何人就没有对立,怎么会有敌人呢?仇恨不能化解仇恨,爱与慈悲是化解矛盾与冲突的最好办法。
有个禅宗公案大家可以听听。
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喜欢参禅问道,与佛印禅师交往甚密,他们每次见面,都免不了你来我往,互斗禅机。不过,苏东坡却落在下风,为此心中常有不服,总想找机会胜过佛印禅师。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起打坐参禅。苏东坡这天心情特别平和,所以打起坐来觉得六根清净,身心畅通。打坐毕,苏东坡问佛印禅师:“禅师,你看我的坐相如何?”佛印望了一眼,说:“真是庄严!就像一尊佛。”苏东坡非常高兴。佛印禅师随口也问苏东坡说:“学士,你看我的坐姿如何?”苏东坡正在忘形之时,看到佛印胖胖的身躯,着一身褐色僧服,便挪揄道:“像一堆牛粪。”说罢哈哈大笑。佛印禅师听到苏东坡的言笑,丝毫没有动气,只是宽容地笑了笑。
苏东坡见到佛印禅师没有反驳,自以为占了上风,于是便向朋友讲述此事,称自己赢了佛印禅师。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是位才女,对佛教性相之学也颇有研究。她听到此事后,告诉苏东坡说:“哥哥,这次赢的仍然不是你,还是佛印禅师啊!”苏东坡不以为然地问道:“为什么这么说?”苏小妹说:“哥哥,佛说相由心生。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而你看禅师象粪,是因为你心中有粪啊。”
“心中有佛,见人是佛。心中有粪,见人是粪”。所以,在自己纯净纯善的心上,不要装上别人过错的垃圾。“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养不够”。修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拓展自己心量的过程。而且,我们要明白一个真相:自己心善,善人往往会集聚到你的身边;自己心恶,则恶人会接连来到你的身旁。这就是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还有对“逆来顺受”思想的认识。“逆来顺受”现在是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是委曲求全、忍气吞声,是贬义词。我们现代人大都反对上述语境中的“逆来顺受”,认为做人不能忍气吞声,应该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其实,“逆来顺受”的本来含义是这样的:就是逆境来时,你不喜欢的人、事或者境遇来时,心平气和地去承受,用处理顺境一样的态度来处理逆境。也就是平怀顺受。
人生在世,有顺境肯定有逆境。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逆境,发怒、怨恨、发脾气,无济于事,而且肯定伤人害己。有道是:“越怨人越难过,结果不是生病,就是惹祸”。许哲女士说:发一次脾气,对人体伤害不小,至少要三天时间恢复。王凤仪老人说“恨怨怒恼烦,人生五毒丸。半颗就得病,一颗要你命”。癌症等许多不治之症,与“恨怨怒恼烦”等不良情志郁结于心有很大关系。
面对逆境怎办?先学会转变自己的心念、心态。古人说“境由心造,相由心生。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人不能被境界所转,而要善于去转变境界。经典上说“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就是我们周边的环境,正报就是我们的人心。
做人要明了因果规律。任何境界的到来,都不是没有原因的,都与我们过去的心行造作有关。也是我们所应该承受的。有道是:“自作业,自受报,自己命运自己造”,“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近代有位大德说过:“你能逆来顺受,决定能够消除你无始劫的罪障”。所以面对境界的到来,无需怨恨,要学会平怀顺受。同时我们要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自觉。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谐,孩子没出息,身体不健康,生活不开心,不要怨这怨那,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凡四训》中说:“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同时,对那些不明事理,来伤害烦恼我们的人要生发怜悯心、慈悲心。他们没学传统文化,没好好听闻古圣先贤的教诲,德行不够,所以容易造作恶业,他们的内心其实很苦。我们要理解他、同情他,有机会还要好好帮助他。这样去想,我们怨人的情绪就会得到化解。
其实,“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古人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生命境遇中的一切人都是我们的贵人,生命境遇中的一切境遇都是好境遇,都能帮助我们成就道业。不经历困境逆境而有大成就者无之。孔子曰:“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见,磨难与挫折能够“历事炼心”,逆境是人成长中最好的营养。困境和恶缘对修学人来说是逆增上缘,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灵性。一次突破,就是一次提升。在安逸、顺境中成就道业、事业的人极少。懂得这个道理,对“少年得志大不幸”就能很好地理解了。
面对逆境、恶缘我们要学会用“四它法”来处理,即“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古德教我们要“逆境不生嗔恚,顺境不生贪恋”。这是一种淡定从容的心态。
有位大德在《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是这么说的:?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有句偈语讲得好:“逆来顺受天加福,非来正对了前因!”。真正懂这个道理了,我们的心就会安下来,做事就会从容淡定。就能真正体会到“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够理智地对待困境和逆缘,能够转烦恼为菩提。所以,逆来顺受这个词是褒义词,不是人们认为的贬义词,学会逆来顺受是为人处事的一种大智慧、大境界。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我们许多国人还是陌生的、片面的。可能还存在不少误解。需要我们好好学习、研究、正名,需要不断发扬光大。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