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髓
讲到中华传统文化,总离不开儒道佛三家思想。儒、道、佛三家既各自独立,又彼此互补。这三家文化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其宗旨是一致的,都是教育人人为善,教育人人求仁。自古儒道佛三家皆为圣贤教育,雍正皇帝对儒道佛三家颇有研究,认为儒道佛三家是:“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有句话形容三教之关系讲得很形象:“白藕青叶红莲花,三教原本是一家”。
中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儒家文化。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我们中国人过去的时候对孔夫子的赞叹是到了极点的。朱熹先生曾经讲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元朝武宗皇帝曾讲到“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尧舜之学,孝悌而已;孔孟之学,仁义而已。”儒家所说的仁爱,其精神实质乃是尊重、平等、宽容、个性、自由、给予。儒家把这样具体的道德诉求,用两个字概况,即“忠”和“恕”,合称为“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为“忠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为“恕道”。
在“忠恕”二道中,孔子更重“恕道”。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可以终身奉行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记载了子贡的一段话:“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大学》也云:“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此之谓挈矩之道。”挈矩就是度量、推此及彼的方法,在这里的意思就是以自己的心去度量别人的心,也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具体说来,你不希望看到自己的父母受到别人伤害,你也不应该伤害别人的父母。你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子女受到别人伤害,你也就不应该去伤害别人的子女。你厌恶和不愿意上司对你傲慢无礼,视你如犬马土芥,那你就不要对你的下属傲慢无礼,视他如犬马土芥。你厌恶和不愿意下属对你不敬不忠,视你为陌生人和寇仇,那你就不要对你的上司不敬不忠,视他为陌生人和寇仇。理解了“恕道”的意思,你就会深刻体会到,它实际上要求人要有宽广的心量和宽容的胸怀。要常有将心比心,感同身受之意识,所以才说“如心谓之恕”。一个“如”字,一个“心”字,合起来就是一个“恕”字。理解了这些,就可以理解近代思想家严复为什么要说一个人“终身可为者惟恕”这句名言的意义所在了。
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提倡积极入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具有永恒的、普遍的意义和价值,所以称之为“五常”。常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儒家的“五常”,与佛家的“五戒”是相应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古人说:“仁者寿,义者富,礼者贵,智者通,信者达”,遵循“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促进个人身心和谐,事业成功,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有重大现实意义。
“五伦八德”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儒家拥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达观思想。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待人之道,孟子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修心心法,反映了人类最高的道德智慧。
儒家传了三个修身法宝: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思想重点要解决的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家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谓“道法自然,无为治国”。《道德经》当中讲得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整个传统文化是从哪里来的?就是古人从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之中揭示出来的法则。道家的学习是让我们的生活回归到最自然的状态,因为一切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只是现在迷失了而已。迷失之后就跟自然不相应,跟自然不相应,我们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道家强调淡泊明志,顺应自然地生活。比如,大自然四季分明,“春发、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规律,那么人的生活也应如此。古书上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气功、中医的智慧源于道家的思想。
道家的伦理精要是“慈柔”之德。道家着力探寻的是宇宙之根。道家所谓“自然”,其义并不是我们今天人所常讲的那个自然界,换句话说.,道家讲的自然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与文化世界相对的自然界。庄子用两个概念来说明自然与非自然,一个是天,一个是人。庄子在《庄子·秋水篇》中这样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意思是,牛与马生下来有四条腿,这就是天。给马套上辔头、马鞍,给牛穿个鼻孔,这就是人。所谓天就是自然的,先天的,原来的样子,原始的状态。
道家探寻和论证宇宙之根以及道家的道论、德论以及自然观的目的也是要引出人的行为准则,或者说是要建立一套伦理道德原则。如果要对道家的准则和原则作一个精要概括,那就是“慈柔”之德。老子认为人道应该效法“水”之性德,即慈柔、顺势、利物、不争。这是一种“上善”的境界。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万事万物都靠水去滋养,但水从来都是默默无闻地去利益着万物,绝不去与万事万物争什么,它喜欢处在众人都不喜欢和厌恶的地方,即处在下方,正因为如此,它才更接近大道。
上善之法,慈柔之道,在老子那里又以“无为”论而称之。正确理解道家的“无为”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道家所谓“无为”不是不做,不作为的意思,而是“因循为用”,即因性任物,顺时顺势而动,遵循事物规律行事之谓也。有人将老子“无为”论概括为如下六大处人处世原则:一是处下,二是居后,三是不争,四是尚柔,五是贵弱,六是主静。道家的人生智慧是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当你取得了成绩和成就后,你若想不失败、不被转化掉,那么你务必要牢记上述“六条原则”,否则一定失败,绝没有例外。
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家认同“见危受命”,但成就事功之后,不要贪恋功名富贵,要尽早抽身,保全自己。历史上为皇帝打天下的功臣,不退身的没几个能保全。功高盖主之时,也是危机四伏之时。所以,要淡泊名利。老子传下修身三件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道家思想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道家思想重点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佛家的核心思想是慈悲。佛教全力探寻的是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就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在佛教看来,诸法实相的本性是空。什么是空呢?空绝对不是我们常识、经验、科学的概念框架中所说的一无所有,完全不存在的意思。佛教的所谓“空”是对万法本性的一个表述,万法的本性在佛教看来都是有原因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存在,并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这种理论又被称为缘起论。缘起论是佛教一切教义的理论基石。缘起,是指宇宙间的一切存在都是依据一定的原因和条件而起变化的,即所谓宇宙万物皆“因缘和合”而成。原因是因,条件是缘。缘起法则在佛经《阿含经》中被这样表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由此可知,佛教探寻诸法实相之空性,是要向人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是关系的存在,因而世间不存在所谓不相依而独立、自在的实体性的存在。《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你才能正确、准确地把握。佛教将上述理论概括为“缘起性空”。
佛家有慈悲喜舍的精神,悲悯一切众生,以普度众生为己任。“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所以“学佛乃大丈夫之事,非帝王将相能所为”。佛家引导弟子修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教导弟子力行菩萨行,学地藏菩萨的孝敬,观音菩萨的慈悲,文殊菩萨的智慧,普贤菩萨的愿行。学佛,就是要学释迦牟尼佛。学佛志在破迷开悟,明心见性,自觉觉他,普度众生。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佛家重点要解决的是人与自性(心)的关系问题。
儒道释都是生命之学,都是慰藉我们的心灵之学。儒之仁爱,道之慈柔,佛之慈悲,表征都是一个爱的精神,指向的都是一个至善的境界。只要有了真诚之爱,自然之爱,博大之爱,一定能化掉一切怨忿和仇恨,这个世界就会变成“真善美”的世界,如此也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所要“止”的境界。
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思想的精髓。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