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蔬菜地的蔬菜倍受“烤”验,很多已经枯萎调谢,蔬菜的产量也受到了影响。不过,雅畈镇彭上村菜农徐设平却一点也不担心这个情况。在自己的蔬菜大棚里,每天不仅能采摘到足够量的蔬菜,还能卖出好价钱。而这要归功于一位农村女特派员,金华市蔬菜技术推广站的王惠娟。
2009年6月,王惠娟到被派到雅畈镇做科技特派员。在多次走访后,王惠娟发现,很多菜农还是在利用传统的蔬菜种植方式——露天种植和毛竹棚种植种植蔬菜。这两种靠天吃饭的种植方式导致全镇的蔬菜种植效益低下,菜农收入水平不高。于是,王惠娟决定在全镇范围内推广钢架大棚种植技术,“采用钢架大棚,不仅能抵抗恶劣天气的影响,减少病虫害,保证蔬菜的品质,还能实现多种蔬菜品种轮种,增加菜农的收入。”
然而,当在彭村提出这个想法时,王惠娟却遇到了一些“麻烦”:很多种植经验丰富的老菜农都不愿意接受新的技术。为更好地推广新技术,王惠娟组织村里的菜农举行了座谈会,向他们讲解技术内容。同时,她还帮助村里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通过努力,2011年,彭上村成为了第一批金华市区蔬菜种植重点基地,钢架大棚种植技术得到了推广。2012年,成功申请了钢架大棚支农补贴项目。现在,全村300多亩蔬菜种植基地都基本上使用了钢架大棚种植技术,菜农每亩地的收入也增长了一倍多。
在推广钢架大棚种植技术的同时,王惠娟还在雅畈镇上组织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课。培训课上,王惠娟还特意为前来听课的菜农们留下了手机号码,并承诺:只要菜农一个电话,自己就会赶到,为菜农提供帮助。
2010年,家住三村里村的菜农汪桂棠种植的莴笋出现了严重的病害。每天都有将近100斤的莴笋烂在地里。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汪桂棠买了很多控制软腐病的药,但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他打电话向王惠娟寻求帮助。没多久,王惠娟就从金华赶到了他的家中。经过仔细查看和询问,王惠娟告诉汪桂棠,这是菌核病,不是软腐病,需要施用对应的农药才能控制。最终,汪桂棠的莴笋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当时,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她打电话的,没想到她真的来了,还为我挽回了不少的损失。”那以后,汪桂棠更加佩服王惠娟了,王惠娟也经常到他蔬菜地里,现场传授关于蔬菜种植日常管理、辨别病虫害、新品种培育和滴管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慢慢地,汪桂棠的蔬菜品质越来越好,收入也增加了,“在她来之前,每年种菜的毛收入只有7、8万元,可这几年的毛收入都超过了15万元。”
后来,王惠娟把培训课从镇上搬进了汪桂棠家中,向菜农们推广苦瓜嫁接技术。“有了苦瓜嫁接技术,我们就不用受到苦瓜苗上市时间的限制了,可以自己嫁接,提早下种,提早采摘,还能卖出很高的价格。”尝到甜头后,汪桂棠当起了村里的技术推广员。
现在,王惠娟已经成为了彭上、三村里、张麻车村等的常客。每次到村里,很多菜农都会自发过来,跟着她到蔬菜地学习技术,大伙也亲切地叫她“师傅”。
“为菜农提供帮助,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以后,只要他们需要我,我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王惠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