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香港,依稀留有钱穆先生所创新亚书院余韵的香港中文大学日前高调宣布,将新设两所书院“晨兴书院”和“善衡书院”,并正式招收首届学生;巧合的是,澳门大学近日也宣布,将耗资1亿多元在澳大新校区新建约十个书院,每个书院可容纳300至500名本科生,书院的“育人”与学院的“教学”目标相辅相成;在宋明两代均以学术昌盛而知名的浙东宁波则表示将会在今年年底重建曾在北宋时期与岳麓书院齐名的桃源书院,两年后,这座当时浙东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将重现宁波鄞州区桃源古镇……
退出历史舞台已久的书院在中国各地正以方兴未艾之势“复活”:太湖之滨,有南怀瑾的“太湖大学堂”;陕西,则有“白鹿书院”;贵州,则有“贵山书院”;北京,则有风风雨雨走过20多年的“中国文化书院”。伴着风声雨声读书声,一系列书院“复活”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见证着什么,又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呢?
书院在当下的复活,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当然是一好事,但根本问题在于,“复活”的到底是一种形式,还是一种精神,如果仅仅满足于重新修复书院,或身着满清服饰组织大规模的孔子祭奠礼,并将之纳入所谓的文化旅游,或硬将“读经”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这种表面的喧嚣与热闹,与真正的中国书院精神无疑是南辕北辙的。
笔者认为,在我们的教育中,特别是中小学加强国学教育,无疑是继承书院精神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当然,在开展国学教育时,我们应注意: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互补
国学从来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什么时候比较好地借鉴吸收了外来先进文化,什么时候经济社会就繁荣发展;什么时候盲目自大、闭关锁国,什么时候经济社会就萧条倒退。当今时代,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不可避免,善于学习、善于吸收其他文化所创造的积极成果,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如果没有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很容易囿于保守的藩篱。因此,国学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心态和国际视野,积极借鉴和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创造力、竞争力,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品位。
我校在进行国学教育时,就提出了培养出色的新婺小“人”。这个人,由撇、捺两个支架构成,表示一只脚立足于传统的千年文化积淀上——国学传统;一只脚迈向具有前瞻性的现代知识——信息教育、科学教育、外语教学。这样,既立足传统,又面向现代,两者相结合,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现代小主人。
经史与诗词并重,教育形式多样
读国学不等于读经。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至明清以降,所谓“国学”,指的是与“西学”相对应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或曰“中国之学”。而我们现在所应提倡的“国学”,应当是一元主导、多元兼容、与时俱进的新国学。
其实,早在南宋时期的吕祖谦就不只是重视读经,他明确提出了经史并重的观点。非常注重历史知识的教学。他认为:“多识前言往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而后德可蓄。”我们认为,国学教学当然可以诵读经书,但对中小学生来说,还是要从读琅琅上口的《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唐诗宋词等开始,也可以结合一些历史故事等配合教育。同时,我们认为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戏剧、书画、弈棋、武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
要充分发挥各种大众传媒的作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宣传普及国学知识;要针对性地运用讲座、辩论会、研讨会、文艺演出等形式,推动国学教育的深入开展;要把国学教育同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家喻户晓;要以重要传统节假日为契机,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对传统节日的由来、内容、风俗、习惯、价值、影响等所形成的民族文化的记忆,努力使国学教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教师研读与教育教学活动互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开展国学教育,首先教师要有一定的国学功底,其次教师读一点《四书》,还有《老子》、《庄子》,也是提升个人精神境界的重要的精神食粮。有条件的,还可以读一点《史记》、《汉书》,读一点《诗经》、《楚辞》、《左传》、《国语》或一点佛经等。以上这些,是中国文化典籍中最基础、最精华的东西。可以找一点选本,找一点注释本来读。当然要找比较可靠的本子,例如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相对来说要好一些。一般说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岳麓书社等出版的古代经典注释本相对可靠一些。建议最好不要看白话译本,因为白话翻译都不可能准确。中国人读自己的古典,有天然的亲和力,只要肯下一点功夫,古文字、古文献并不难读。
作为教师,我建议老师们至少要读一篇古文,即《礼记》中的《学记》。这一篇文章非常精辟,虽然只有一千三四百字,但在我看来,却胜过了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西方的或今人的一些教育学方面的著作。我每学期开学时重温一遍《学记》,每读必有新的收获。这篇文章对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形式,学校的设置,教育的方法,教与学中应纠正的偏弊及成功的经验等,都有精到的论述,尤其是关于“人师”的论述,关于尊师重道、教学相长、循序渐进、观摩切磋、触类旁通、师德师风、慎于择师、长善救失、导而弗牵、强而弗抑等等,即使在今天的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也没有过时,而且仍有针对性,仍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明理与践行并重
吕祖谦非常强调“务实躬行”和“明理躬行”,将致知和力行统一起来,切不可偏。他认为知与行的关系如识路和走路一样,“知犹识路,行犹进步”。知而不致则行必不力,但若知而不行,知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
朱熹十分重视“格物致知”,又强调“身体力行”,“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现如今,我们开展国学教育,其一是为了学习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继承和弘扬国学责无旁贷,其二,“学为己”。即“整治和涵养自己的学问和德行,达到圣人、君子的境界”。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经常有家长向老师反映:“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只听老师您的话。”“我这孩子很挑食,老师替我教育教育。”“老师,我家这孩子在家就是不爱看书,你替我说一说。”我校一位老师就结合《弟子规》教学,在反复的诵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后,专门就这一内容进行了教育。在课堂上进行了情景模拟:老师扮演孩子的母亲叫一个孩子的名字,孩子刚开始是无动于衷的,然后老师用“父母呼,应勿缓”告诉他这几句话的意思:当父母叫他,应很快的回答:“哎,有事吗?”用礼貌性的语言回应父母。然后又叫了几名同学,对他们进行了同样的情节模拟,效果一个比一个好。从刚开始的无动于衷到后来的慢慢的响亮、快速而又有礼貌的回应。同时让孩子们回家也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一段时间后,家长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变了,变得听话懂事了。
总之,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流动的历史,在传统中国鲜活生动的教育精神与人文理想远离我们的今天,重拾中国教育的美丽精神,发扬书院教育优良传统,开展国学教育是一项对历史负责、为现在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工作,每一所学校都应重视这项工作。我们努力着……
(作者系金师附小教育集团婺城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