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的八月,依然是暑天。虽没有李白所说的“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但杜甫的“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则信不诬也。浙师大行知学院商学分院高举“舌尖上的浙江”为旗帜,兵分三路,遍觅婺城各式特色小店,“尝鼎一脔而知其味”,食之为天性,亦不诬也。常得美食之助,精神自然饱满。队员们穿着印有“舌尖上的浙江”图腾的雪白T恤,穿行江南、江北的大街小巷。兴致勃勃地走进一家家店铺,当开门见山地让老板填写店铺信息时,老板的戒心会加重,所以队员们吃尽了“闭门羹”。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进门之前酝酿言辞,笃定之后才敲门推进。他们渐渐不再带有很强的目的去做事,进去后会跟老板话家常,听他们讲述店铺由来、创业辛酸,在某种程度上让他们放下戒心,开始互信。一个构建婺城美食地图的想法才能得以实现,美食的长征也才能继续下去。
吴师傅汤包五代相传成金华第一名点
他们来到金华江北佳音街一条不起眼的小弄堂里找到了“吴师傅汤包”金华汤包专卖店,金华汤包历史悠久,素有“金华第一点”的美誉。其中就数这百年名店“吴师傅汤包”口味最为纯正鲜美。
这是一间装修精美,略有别于其他店铺的小店,里头的装修风格更是清新别致,虽没有现代的奢华,没有时尚的嬗变,几近原始的木桌椅让人有一种远离尘世的舒畅。据“吴师傅汤包”的第五代传人吴炜说道:店铺文化也是他们改变经营思路的创新点,如今的格调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以外部环境的提升作为辅助,将“吴师傅汤包”发展得更具精品化。
“吴师傅汤包”远近闻名,特别在老一辈的心里有特殊的感情。与其他汤包最大的区别之处就是吴师傅汤包重汤轻馅。吴师傅的汤包独具风味,“皮薄如纸、馅嫩含汤、调料香浓”深得广大食客的喜爱。
有道是三句话不离本行,没聊几句,吴师傅便兴冲冲地推荐起了他的特色招牌汤包:蟹黄汤包。一屉热腾腾的纯手工制作的汤包造型雅致,皮薄柔韧,每个汤包至少22个褶构成,精美可口。吴师傅总结了一个吃汤包的口诀:轻轻移,慢慢拿,先开窗,后喝汤。汤包咬开了一个小口后,鲜肉和蟹黄非常饱满,浓郁的汤汁瞬间流溢出来,不出几秒钟就凝固了。闻起来有松针的清香,沁人心脾。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等等话语无一不表明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吴师傅汤包”能世代祖传,也是吴师傅一家常常引以为豪的事。但吴师傅最近也有不小的烦恼,因为正宗汤包的学习制作时间长,技术要求高,最起码要一年才能学会,所以没有人肯花时间去学,下一代的继承人还未定。不仅是吴师傅的汤包如此,很多美食都因工艺繁复而渐渐失传。人们更倾向于当今的快餐文化。美食正如昆曲一般在慢慢消亡。
“舌尖上的浙江”暑期实践队和婺城非遗保护中心一道探寻“舌尖婺城”,助力文化强市,关注金华美食的传承和保护。
刚果友人弗洛吉说中国菜有七味
饮食要入味,即是人情味
美食团猎取美食的路径也遵循由近及远,在骆家塘的街角,有家店名唤“一面之缘”,屋中皆以草席铺地,农家气息自在安然。“传统手工制作,来自母亲的问候”,足见家的感觉,情的亲切。一碗香菇肉丝面便是家常味道,面条犹似出自母亲经久的拍打、拉抻,味道之好,一如人情之好。继而坐车前往市区,穿过恒大百货的后巷,则有一家原汁原味的牛肉粉店,店面虽不起眼,但口味地道不减,上乘的黄牛肉在大锅中沸腾翻滚,茴香、八角调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二十四小时小火慢炖,牛肉里的每一层香味都细细散发,再浇至店家自制的凉粉上,盛上牛肉,撒把香菜,有人叹曰“肯德基怎及一碗牛肉粉也”,稀溜下肚,大汗淋漓,真是劲道。
和他们一起组成美食团的十多位观察员中,就有一位来自刚果的朋友弗洛吉,胜利街的福记酒楼成了他们“猎食”的下一站,弗洛吉一一品尝上来的五道菜,不禁夸道:“你们中国的菜有七种味道,我喜欢中国的菜,因为很丰富。”胜利街上另有一家小店,则是名不虚传的“金华馄饨”,顾客络绎不绝,豆腐馅与韭菜馅的馄饨最为畅销。金华馄饨的特点无非个大、形凸、中间镂空如元宝。猪肉要腌上十分钟,和面要劲道大而稳,如此出炉的馄饨才够正宗。吃上十来个,喝碗馄饨汤,原汤消原食,美到不能自制了。金华常以馄饨为胜,义乌街上的金华土馄饨,亦是一种,八一北街、永康街、兰溪街等诸多街巷皆有分店的馄饨乡,更是令人难忘。馄饨乡的馄饨品种多达数十种,最是繁复,每月尚有新品问世,为人称道。
与馄饨相形见趣的是一种面食,叫作“油泼面”,念作“biang biang”,但不知何以如此念法,亦不知其中掌故,惟觉音好,开人食欲,面中兼以豆芽,其味更是鲜矣。再走街串巷,则有一家“妈妈乐”,与“一面之缘”聊相呼应,店中特色干锅鸡,正是金华最为流行的家常店,肥而不腻,滋味隽永,如袁枚所言,“鸡功最巨,诸菜赖之。如善人积阴德而人不知”,所谓干锅鸡亦当如袁枚口中的“赤炖肉鸡”,其法为“洗切净,每一斤用好酒十二两、盐二钱五分、冰糖四钱,研酌加桂皮,同入砂锅中,文炭火煨之。倘酒将干,鸡肉沿未烂,每斤酌加清开水一茶杯”,如此若不熟读《随园食单》,岂能知味也。又,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
与弗洛吉“同好不同路”的另一小队,开拔到府上街的叙家宴,经理胡旭嵘不仅款待有加,也分享了他自己对美食的理解,“金华人在饮食上追求的就是‘入味’,这就好比我们待人接物要有人情味。”前往兰庆鸡子馃店、古婺酒坊的小分队也是得享大餐,念及老子的“五味令人口爽”,方能口舌稍住,免却大快朵颐。观察员黄钦说:“文化不只在指尖上,也在舌尖上。”队员武梦娜则是这次活动的幕后推手,她说:“为了给大家推荐靠谱的美食,队员们用自己打工赚来的钱,五天内调查考察市区100多家餐饮店,除此之外,我们还准备把剩余经费用来出版一本‘吃货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