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龙须沟”变为“清水溪”
昨日,长山一村70多岁的张素娇老人到村边的桐溪沿岸散步,发现昔日脏乱不堪的桐溪,如今变得绿树高低错落,浣衣洗菜妇女的欢笑声不时飘过耳畔。看着这般景致,张奶奶似乎有些恍惚,她的内心又真切地重现了儿时记忆中水清河畅的美景。
事实上,这种可喜变化正是得益于桐溪整治。“周边畜禽养殖场再也不敢往溪里乱排污水了,村民也不敢乱倒垃圾,经过综合治理,溪流比之前清了许多。”长山一村村支书朱小毛说。
张素娇所在的长山乡是婺城区的畜禽养殖大乡,畜禽养殖场多、分布广,尤其是梧桐溪流经的长山一、二、三、四村、邵村、扎坑、思村、桐溪等12个村,流域内散布着60多家畜禽养殖户。之前,不少畜禽养殖场养殖污水偷排进桐溪,同时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也被人为随意倒入溪中,使其“不堪重负”,原本清澈见底的桐溪变成了“龙须沟”,让周边村民意见很大,要求整治的呼声日益强烈。
今年,婺城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借此次治水的机遇,区相关部门、长山乡以畜禽养殖场整治为重点,下定决心铁腕整治农业面源污染,从源头杜绝畜禽养殖对桐溪水源的污染。根据上级统一部署,该乡对桐溪河道200米范围内的养殖场划定了限养区,限养区内禁止新、改、扩建畜禽养殖场,并逐步消减限养区内饲养总量。
长山乡还趁“三改一拆”时机,已对35家畜禽养殖场实施了关停,涉及面积12500平方米。与此同时,该乡还召开了相关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整治提升动员大会,对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督促养殖户按照“谁排放、谁治理”的原则,自行建造沼气池、化粪池、沉淀池等治污设施15立方米至20立方米。
“此次桐溪整治,区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挂帅,作为一线参与整治的工作人员,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上级指示,对畜禽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实施铁腕整治,一抓到底。”该乡分管农业的副乡长陈伟贞说这话时态度坚决。
陈伟贞说,破坏桐溪水质最主要是畜禽养殖污染,因此,抓好养殖场污染整治提升工程和标准化建设是关键环节。对未治理、无污水处理设施的养殖场,要按生态养殖标准,实行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技术工艺,自行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并就近消纳土地,实行农牧结合,实现排泄物综合利用;对已建设施的养殖场,其设施运行必须达标,未达标的列入重点监管对象,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予以关停。同时对放养在桐溪水面的鸭场一律实行圈养。这样的话,基本可以杜绝畜禽排泄物排入溪流,使整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长山乡强力整治政策的推动下,该乡养殖户纷纷自行建设沼气池、化粪池、沉淀池等养殖场污染整治提升设施。记者在长山一村一养殖场看到,该村养猪大户徐桂金的养殖场化粪池已投入使用。他告诉记者,以前由于贪图省事,粪水基本直排沟渠,一到夏天,臭气熏天,不仅自己闻着难受,而且也影响到其他村民的生活,如今造起了这个设施,杜绝了粪水直排,而且粪水也实现有效利用,还田还林,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在该养殖场对面,奶牛养殖户包丙海也建起了化粪池。记者看到,这两家养殖场旁的溪水已无排放痕迹,唯有清清溪流,平缓流向下游。
据了解,桐溪实施整治后,仅这段时间就有二十多家养殖场新建了沼气池、化粪池等设施,目前,桐溪流域的60多家养殖场,已有近50家建立和提升了排污设施,初步解决了养殖排泄物污染问题。
在强化畜禽污染整治的同时,长山乡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等机制,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纳管。目前,桐溪沿线的各个村庄都设立了专职的河道清扫保洁员,定时定期对桐溪进行保洁。随着桐溪邵村—三村段护砌保坷工程的顺利实施,桐溪将再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江南水乡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