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吃过哪里嬉?文化中心画画图、看看“古”,再到广场跳跳舞,还能逛逛小西湖!
如今,乾西乡湖头村民,乃至其周边村庄村民都过起了这样惬意的晚间休闲生活,而这正得益于湖头村文化大礼堂的建设。该村的文化大礼堂,并不拘泥于一屋一室,而是以点带面,以面连片,打造了一个“景观式文化圈”。现在,让我们走近湖头村文化大礼堂,一窥湖头人的文化生活。
文化活动中心
总有一“款”让你心动
湖头村文化活动中心设于该村老年活动中心大楼三楼,拾级而上,首先入眼的是白顶黑瓦造型的挑檐,下方褐底金字一牌匾——湖头村文化活动中心,散发出一丝古韵意趣。
迈入文化活动中心,善美讲堂呈现眼前。这是一个能容纳六十余人的教室,讲台前墙上的牌名有黑板大小,除了“善美讲堂”四个大字,还以对联形式点明了该讲堂的功能:弘扬正能量,传递好声音。“这个教室作用比较大,既可以让村民享受科普、农技、医学保健等专家讲座,也能给小朋友们开展一些‘春泥计划’活动……”该村文化员沈增鸣笑呵呵地说。
穿过文化活动中心,仿佛走进了一条时光隧道,长长的走廊亮着昏黄的灯,两侧展示着湖头民俗:湖头板凳龙、湖头豁拳、麦秆扇等等,这些民俗和古老技艺,不仅有文字的描述,更配有大幅老照片,带给人厚重的历史感。而这种历史感,在走进走廊右侧房间后越发明显。
这里被称为民俗文化馆,那些20世纪随处可见,却渐渐绝迹于21世纪的传统农耕工具、生活用具,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身影——犁、耙、老风车、蓑衣、饭篮……据说,这些古老的物什是村民们自发捐献、收集而来,数量超过百件。最初,决定设置该馆时,湖头村支部书记陈加平带头把家中长辈留下的木雕屏风、老宅里拆下来的牛腿等物捐了出来。随后,村两委其他成员也踊跃捐献了家中的老物什。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们也不示弱,积极捐物,这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如今,民俗文化馆已成为文化活动中心内最吸引“眼球”的地方。村民们一传十、十传百,经常三五成群前来参观这些老物什,甚至还吸引了周边村庄的村民慕名前来。因此,一到周末或晚间,这里总是相当热闹。“原因很简单,年纪大的人看到这些东西,觉得很有亲切感,都是自己曾经用过或者见别人用过的物什,看到了自然会回忆当年;孩子们以前没见过这些,但大多听父母长辈说起过,或者书上、电视里见过,现在亲眼见了,觉得很好奇、很有新鲜感。”沈争鸣如是说。
除了老物什,在民俗文化馆内展示着的一些老资料、老报刊,同样令人惊喜。这是一份50年代末的布告——“金华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大力保护和繁殖耕牛的布告”(金办字第1491号)。这样的布告,深具时代特色,彼时,“耕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布告原文第一句)。而像这样的布告,在馆内不是唯一。记者作了仔细查看,发现橱窗内铺摆着的和墙壁上悬挂着的纸类书册、材料,均出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些纸类书册、材料既有文件、报刊,也有“双龙人民公社乾西大队光明生产队”的各类明细账册、单据原件,十分珍贵。
提起这些书册、材料,还有一个小插曲:三个月前,湖头村小西湖水治理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中。为了拓宽湖岸道路,该村已经破败的老礼堂被列入拆除范围。相关工作人员粗粗地收拾了里头物品,叫来一位收废品人,仅十数元钱卖掉了屋里那一摞破旧的书册、纸张。巧合的是,那位收废品人刚离开,陈加平来了。看到老礼堂门前散落着几张旧纸,陈加平俯身捡起一张看了看。这一看,他立马激动起来:“这可是金华县人民法院发布于1958年的布告啊!”随后,他立即收好了散落的其他纸张,开始找人追问这些纸张的来源。当他得知“一大摞破旧书册、纸张”已被收废品人买走后,急得直跺脚。所幸有人认识那位收废品人。于是,陈加平立即安排人员追到该收废品人所在的收废站,以“村办公室里的废报纸”为条件,换回了那一摞“破旧的宝贝”。
在老物什、老资料带来的感动中走出民俗文化馆,左右还有三间屋子,分别是农家书屋暨春泥计划活动室、诗词楹联创作室、书画创作室。正是孩子上学时间,农家书屋显得有些冷清,却可见窗明几净,各类书籍整齐地排列在架子上。沈增鸣告诉记者:“其实,农家书屋里书籍种类挺多,只是大人们一般借回家阅读,所以这里主要是孩子们的阅览室,只有周末或假期才会热闹起来。”诗词楹联创作室也挺安静,却有墙上那一幅幅楹联、诗词作品在默默诉说创作者的心声。
在书画创作室,记者遇到了一位正在创作牡丹图的女士。她叫黄美仙,今年已经66岁,湖头村民。黄美仙坦言,自己是一名土生土长、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妇女。10年前,56岁的她参加了金华老年大学书画学习班,第一次正式接触书画。没想到,她一下就爱上了国画,学习非常刻苦。在自身努力和名师细心指导下,黄美仙画艺突飞猛进。10年后的今天,她成了湖头村颇有名气的农民画家,同时也是金华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研究员、金华市宾虹书画协会委员。书画创作室里展示了不少黄美仙画作,记者虽为门外汉,也能看出她所画的牡丹雍容华贵、婀娜多姿;孔雀图、公鸡图神态鲜活、跃然纸上。当然,这样的成绩绝非唾手可得,除了天生的悟性,黄美仙几乎每天都要在书画创作室“泡”上半天时间,一笔一笔雕琢、打磨自己的画技。还有农民书法家成永松,以及为数众多的湖头村书画爱好者们,同样把该书画创作室当成了自己创作、学习的乐园,一有空就要往这里钻。
休闲广场+小西湖:在风景里看文化
如果说,文化活动中心是湖头“景观式文化圈”中的一个点,那么,该村的休闲广场和小西湖则串联起了一片拥有文化内涵的风景带。
休闲广场位于村老年活动中心大楼西南侧,占地约3000平方米,设有一亭两廊一广场一舞台,周围一圈绿色植物,风格大气而简约。一亭乃凉亭,设在广场东南角。两廊为村史廊和湖头诗阆词苑(即,诗词楹联廊),在广场东北角。记者在“诗阆词苑”中见到了沈争鸣的作品:“感孝:耄耋老人毛仲光,身瘫病卧逾七年;媳贤子孝勤服侍,美德遗风代代传。”
当然,最受湖头村民喜爱的是广场和文化礼堂大舞台。每天晚上,湖头及周边村庄许多村民自发在这里聚集,跳舞练操,以强身健体。一旦重大节日来临,文化礼堂大舞台上载歌载舞,广场阔地上摆一排排桌椅,自然成了最好的观众席。许多婺城人肯定还记得,一个半月以前在这里举行的那场民俗盛宴——婺城区第二届民俗文化艺术节。金华地区优秀民俗节目的精彩纷呈、婺城八大“非遗”技艺的古老韵味、各色宠物狗狗的喜乐表现,以及经典婺剧的婉转清丽,此时仿佛都在眼前、在耳边再次呈现。那些拥挤的人潮,喜悦的笑脸,也在这里交迭上演。
漫步向西,绕过文化礼堂大舞台,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致:一汪湖水碧波粼粼,两侧是青石栏杆,栏下裸露出部分青石壁,刻画着岁月的痕迹;青石栏杆间隙,东岸古树苍虬、老墙灰瓦,西岸绿苗新枝,辅以几处青石桌、凳,颇有江南水乡的清雅风姿。无需村民细述,只要看一看挂在东岸老宅墙上的“西湖整治前后照片对比”,就可以清晰感受西湖的巨大变化。据介绍,湖头村两委于2013年5月初组织整治“母亲湖”西湖(中段),工程耗时5个多月,共挖掘淤泥约10000立方米,新建水泥道路约800米,石坎修理约300米,沿线铺设污水管道约500米,拆除农用房10户、面积约850平方米。另外,还对百年古桥银寿桥(又称“宁寿桥”)作了拓宽加固,增设了两岸的青石栏杆……
如果只把西湖当成湖头村的一处风景,那你显然没有好好逛一逛它。其实,西湖东、西两岸,同样是该村文化礼堂的主阵地,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这四廊错落有致地“安身”于此。66岁的村民陈菊花正在西湖边洗葱,提起“励志廊”,她的语气里有意外,更有自豪:“真没想到,我们村里的能人这么多、好人这么多。”的确,记者看到,1962年出生的陈根达,湖头村人,拥有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罗拉分校教授;1981年出生的盛钰,祖籍湖头村,现就职于中国外交部区亚司,任三等秘书、主任科员,曾为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等众多国家领导人提供礼宾接待、翻译等服务;还有医学博士傅骞、张浩……这些出色的能人、学者令人钦佩,而道德榜所记录的人物、事迹,则让人感动。湖头义务消防队至今已走过30年岁月,队员从青年走向老年,又从老年更替新青年,奋勇争先、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不变;沈增鸣赋诗《感孝》的毛仲先家庭,83岁的毛仲先和妻子陈翠莲先后卧病在床,两儿五女5对夫妻,6年来精心服侍老两口,以实际行动驳斥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
无法一一细述“六廊”内容,却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体味湖头人的骄傲和自豪。
文化大礼堂那些背后流淌过的汗水
湖头村文化大礼堂,受到了村民的喜爱和追捧,由此形成的“景观式文化圈”,更成了附近村庄村民乐意前来的放松休闲场所。这样一个农民精神乐园的形成,自然凝聚了不少人的心血和汗水。
记者从湖头村监委会主任陈济芳口中得知,当时,西湖中段水治理和文化大礼堂两个项目融合在一起建设,一共投入近300万元。这对于湖头村两委来说,可谓巨额。为了安定人心,扎实做好整个工程,陈加平四处奔走,一个部门一个部门、一家单位一家单位地“化缘”,最终筹集了大部分资金。
如果说,陈加平的心血让文化大礼堂得到了硬件上的完善,那么,沈争鸣和浙江师范大学几位学生志愿者的汗水,则为文化大礼堂奠定了内容丰富的软件基础。在七八月的酷暑中,沈争鸣与几位志愿者起早贪黑,用整整一个月时间完成了《湖头村文化礼堂“二堂五廊”建设资料整编》(注:实际为“二堂六廊”)一书。该书为大开本,共95页内容,近三厘米的厚度。当然,他们所收集的资料,更几倍于该书内容。
何菊、詹淑卿、包崇山三人就是此项工作的大学生志愿者。其中,何菊全程参与了这一工作。她和记者讲述了那一个月的感受:“就是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利用电脑网络、手机电话,或者传统上门等各种方式收集材料。”同时,她还向记者讲述了几宗“最”:
“我觉得运气最好的是采访陈根达教授。陈教授在美国工作,最初,为了收集他的资料,我们找到了他的母亲。可是,老人太老了,很多情况说不清楚,甚至没办法提供儿子的具体联系方式。正当我们绝望之时,传来了意外之喜——陈教授回来探亲了。于是,我们顺利地向本人了解了所需要的各项材料。”
“最辛苦的事是确定长寿老人榜单。湖头村有7个自然村,常住人口2700多人,此前,该村从未详细统计、整理这方面的信息。一开始,我们决定调查所有80岁以上的老人信息。没想到,刚跑了两三个自然村就发现80岁以上老人已有近三十人之多,想想还有超过半数的自然村要调查,沈争鸣老师便向村两委作了情况汇报,最终重新确定目标——调查85岁以上老人。调查结果显示,该村85岁以上老人有20人。你可别觉得问一问老人的出生日期很简单,事实上,不少老人根本记不清自己的出生年月日。遇到此类老人,往往要再跑一趟找到其子女、亲属,让他们帮忙找出老人身份证等物品,才能完成任务。因此,那三四天时间,是整个月里头跑农户最多、人感觉最疲劳的日子。”
“印象最深的事也有:才一个月时间,我的凉鞋‘报废’了。那段时间,天气很热,我每天都穿那双凉鞋出门,因为经常要跑田间地头收集资料,道路条件无法保证,结果这项工作结束的时候,我的凉鞋也彻底磨坏了,不得不‘光荣下岗’。”
很多湖头村民,包括一些村两委成员都觉得,湖头村文化礼堂建设项目已经完成,而且递交的是一份“满意的答卷”。对此,陈加平却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作为文化平台的文化礼堂建设也不会有结尾。时间流淌,湖头的真善美文化也会不断发展,所以我们的文化建设会一直继续下去。”
据悉,下一步,湖头村将找回湮没在时间洪流中的小西湖“十景”,包括望耕课读、膏田听雨、三潭漾月、瓜园积雪、柳桥垂钓、龙潭烟雨、偶园秋色、沧洲夕照、梅泉春水和永镇晚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