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从业人员4万人,发放加工费3.6亿元
来料加工经纪人624个,从业人员4万人,发放加工费3.6亿元……这是2013年婺城区来料加工所取得的成绩。短短几年时间,婺城的来料加工业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如今,已经走在了全市前列,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百姓经济”。
在雅畈镇佳田制衣厂,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对一批批布料进行缝制、加工。来料加工经纪人俞旭升告诉记者,2009年8月,他创办了佳田制衣厂。刚开始的时候,厂里条件不怎么好,车工也只有十几人,由于人手比较少,忙时经常要通宵赶货。但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最终有了大发展,尤其是2013年,增加了三家分厂。
“员工工资从几百元增至几千元,业务产值从几万元做到几千万元;以前厂里只有家用缝纫机,现在用上了全自动电脑车。”俞旭升说,看着自己的来料加工厂越来越好,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心里特别高兴。
借助来料加工盘活农村剩余劳动力,靠的不仅是民间力量。近年来,婺城区妇联在积极助推和发展来料加工产业方面作出了种种努力。2013年8月,经区妇联牵头,婺城区成立了全市首家来料加工商会党委和妇联组织。一年来,该组织举办经纪人培训班4期,培训内容涉及经济合同法、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创业策略等;组织近百名经纪人参加广交会、义博会等交易会,获取货源、发展客商,共签约合同400多万元;积极为企业和经纪人牵线搭桥,年内两次组织到义乌佳田制衣、金华市鼎龙工具厂联系加工业务,并解决200多人就业问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来料加工转型升级,2013年,婺城区共为11名经纪人解决贴息贷款210万元。区农办安排扶贫资金支持3个移民村发展来料加工,对符合条件的46名经纪人,发放以奖代补资金共计146万元。在有效的扶持政策这一剂“强心剂”作用下,婺城来料加工经纪人们不负众望,纷纷打响了自己的牌子。比如,莘畈乡陈登文的“山里人”,申正治的“欧美莱”,城西周淑飞的“飞羽”等等。
有品牌、有特色,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因此,区妇联在加强特色培育方面下足了功夫。按照“扩量、提质、转型”的总体发展思路,对一些加工量大、加工技术成熟的加工点,区妇联积极引导他们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加工基地模式。
假发和箱包是白龙桥镇的两大特色加工产品,特别是假发加工占据了整个义乌市场加工总量的80%以上。至目前,该镇已逐步形成了以虹路、择住邻、郑岗山为主的假发加工区域和以叶村为主的箱包加工区域。其中,箱包加工经纪人胡亚芬,在做大做强自己的来料加工事业后,创办了金华市普兰达皮具有限公司。经过公司上下齐心努力,如今,“皇家普兰达”已成为全镇巾帼来料加工品牌。目前,胡亚芬还为公司建立了网站,并聘请了3名英语六级、八级的大学生,帮助公司发展外贸业务。
“我们镇鼓励条件成熟的经纪人以来料加工为载体,发展小型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走产供销一条龙之路,逐步实现来料加工由‘经纪型’向‘生产型’再向‘生产经营型’等更高层次转变。”白龙桥镇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