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被戏称为“龙须沟”的“最差河流”桐溪成了婺城“五水共治”的整治重点河流。在这场整治行动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奋战在“五水共治”治污战最前线的人,却很少出现在镜头前。他们每天做些什么、经历过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心愿?日前,记者跟随婺城区河道管理所巡逻车,记录了桐溪的变化和河道清理者的一天。
他们是桐溪上的“清道夫”
![]() |
![]() |
从塔水桥村沿着桐溪逆流而上,记者看到两个人正在河道里清理垃圾,手中的蛇皮袋里,已经装满了打捞上来的垃圾。
他们便是周明新、徐春燕夫妇,是白龙桥镇塔水桥村人,负责桐溪新城区堰坝段到金华江段1.35公里的河道保洁。
今年3月夫妻俩成为河道保洁员。一把钉耙,一个蛇皮袋,一把钳子便是夫妻俩最得力的“武器”。每天夫妻俩早早的出门,开始一天的忙碌。
丈夫周明新负责用钉耙把河道中的垃圾拖到岸边,妻子徐春燕把垃圾放入蛇皮袋,每天周而复始,一拖一捡,夫妻俩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这段时间夫妻俩每天要打捞二三十袋的垃圾。
“现在好多了,就这个地方最开始的时候300米的距离就打捞了4皮卡的垃圾”。周明新说道,那时河道里不仅有生活垃圾还有死猪、死鸡等动物尸体,臭味令人作呕。
由于是在最下游,水流比较平缓,下过大雨后上游就会有许多垃圾冲下来淤积在这里。下过大雨后,夫妻俩出门更早。最让夫妻俩头痛的是那些淤积在河道中央的塑料袋。“钉耙长度不够,河道淤泥又深人下不去,只能看着河中央那随溪流舞动的塑料袋干着急”。
沿着桐溪越往上走溪水越清,溪流两岸的柳树迎风招展,溪流中的埠头上重现了当年的浣衣景,这便是桐溪东屏村至清塘下村段。这段河道的保洁员是长山三村的徐基根。
一台上了年纪的手扶拖拉机,一个加长柄的网兜,一把锯子,一把钉耙。徐基根成了这5公里河面上一位勤勤恳恳的漂浮垃圾打捞员。
每天工作几个小时?早上6:30下河,最早下午5点结束。干了多久?从去年12月25日开始,每天都要下河。徐基根先下河把垃圾捡入网兜,装满一兜后再倒到岸边,在河道捡个一两百米他爬上岸把垃圾转移到拖拉机上,装满一车后运到垃圾场。
苗木种植户乱丢的小苗种植塑料杯,让徐基根十分头疼。“一下大雨这些塑料杯就会冲得到处都是,捡都捡不过来,我负责的这段河道去年完成中小河流域河道治理,只要有一点垃圾都会显得十分刺眼”。徐基根说,“有时我捡不过来,就会花钱请别人来帮忙”。
婺城河道管理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徐基根负责的这段是桐溪流域保洁做得最好的一段。
在桐溪流域,像周明新、徐春燕、徐基根一样的河道“清道夫”一共有22名,他们中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几个月下来,溪岸的环境大幅改善,而他们那一双双粗糙的手掌,默默述说着河岸垃圾清理员的苦辣酸甜。
他是桐溪的“大管家”
![]() |
他叫傅水根,63岁,是一名老党员,去年12月25日他成为一名河道巡查员,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河道两岸,负责桐溪、白沙溪、金华江的日常巡查。
每天一大早,老傅怀揣一本巡查日记,骑上了他的电动巡查车,开始在他所管辖区域的巡查。每到一个村庄他就停下来,用相机记录下当时的河道情况,要是碰上附近的村民就与他们闲聊几句,听一听他们对河道保洁的建议。
每天巡查多长距离?没具体算过,反正电动车的电一个上午就要骑完,中午充个一两小时下午接着骑。有假期吗?不需要,除了春节休息了几天外,每天都要去巡查。
老傅很负责,有一次巡查中,他的电动车车轮被扎破,但他仍推着车坚持巡查。“老傅每天都要给我们打很多电话反映巡查情况,有时连我们都觉得他挺‘烦人’的”。河道管理所工作人员笑称。
对于老傅来说,目前最大的挑战不是上游飘下来的垃圾,而是附近养殖厂偷偷倾倒的牲畜粪便,浙赣铁路桥下便是重灾区。“头一天巡查还没有,第二天早上便堆了很多,是附近养殖场晚上倒的”。老傅有些无奈,“铁路桥下这100米河道4月9日请了10来个工人花了近万元才清理干净,不到十天又堆了厚厚的一层”。不过这两天,老傅得到一个好消息,白龙桥镇政府已经开始着手整治畜禽养殖场,其中就要求各个养殖场建化粪池。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个让老傅最头痛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傅水根不仅仅是一位河道巡查员,还是奔走于两岸农户家里的环保“传教士”。有时碰到有人乱倒垃圾他会立即阻止,并跟他们分析乱倒垃圾的利害关系。沿岸涉及村落多,由于怕被老傅“唠叨”,某些乱倒垃圾者甚至在岸边就地焚烧,于是老傅就进村,找村长谈话,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其实村民都还挺配合的,就是多年养成的习惯一时还没改变过来”。傅水根说道。
他们是桐溪改变的见证者
![]() |
![]() |
![]() |
倪金奎家的房子离桐溪不到十米,对“母亲溪”桐溪深有感情。“七八年前我还下桐溪游泳、抓鱼,那时候我觉得住在河边很幸福,但是这几年却很痛苦”。倪金奎说,“河水乌黑发臭,一碗水舀上来放一会就有半碗黑乎乎的沉淀物,河里还时不时的飘着死猪、死鸡,一到夏天连窗户都不敢开,亲戚朋友都不敢来串门”。
不过最近倪金奎惊讶地发现,家门前的那条黑不见底的桐溪开始慢慢变得干净、清澈起来。看着桐溪的水一天天变清,倪金奎由衷的感到高兴。“现在河道开始变干净了,除了每天有专职的河道保洁员进行清洁外,作为村民也要提高环保意识,自觉地维护河道卫生,不随便丢垃圾。水清了,享福的可是我们自己”。
“刚刚开始的时候,自己都没法看。现在沿岸各村都很重视,不仅拆除了岸边垃圾池,还设立警示牌,每个村都还配了河道保洁员,桐溪一天天在变化”。站在几乎称得上翻天覆地变化的桐溪岸边,婺城河道管理所工作人员也是百感交集,“我们相信桐溪总有一天会彻底变干净”。
记者手记:
一天下来,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些河道清理者与监管者身上的压力,也感受到沿岸老百姓对治水的期盼。应该说,与自己的昨天相比,桐溪有了改善,但“最差河流”并非一日形成,整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目标需要时间,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完成,更需要河流沿岸百姓共同努力。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从不乱扔垃圾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