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员:退位不褪色,领衔“五水共治”督查作战
5月16日下午,记者跟随白龙桥镇“3+X”五水共治第三作战单元巡查了白沙溪沿线新昌桥至古方一村长约4公里的路段,发现溪里的水葫芦和河道旁的建筑垃圾都已被清理干净。当一行人来到古方一村路段时发现有少许生活垃圾漂浮在河面。“你捞一下这边渠道的垃圾,我帮你接着。”组员们与古方一村的6名保洁员相互配合,一起将漂浮物打捞了出来。
“农村生活垃圾还是存在一些,主要是农村妇女洗衣服时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会及时劝导。”第三作战单元组长支序奎告诉记者,他每天都会和组员们在古方管理处辖区白沙溪沿线走上一圈,因为对这一带比较熟悉,所以有时候碰到周围村民反映污染情况或是沿路发现些问题,都能及时上报并整改。 “我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他们从我们村里走过,哪里有垃圾、哪里有漂浮物,他们都知道,捡垃圾比我们还勤快呢。”保洁员金阿姨笑着说道。
“由退出现职的调研员任组长,一来他们时间比较充裕,能集中精力、时间来治水,二是在群众中威望较高,和村里老干部都熟悉,号召力强,也可当场落实整改。”该镇负责人告诉记者,调研员的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对地方情况又了解,所以做起工作来也容易的多。
当日,督查作战组深入白沙溪沿线巡查时,在古方一村见到一处养鸭场。记者了解到,在五月初镇里已经对该鸭场发放了通告,可其迟迟不肯拆除。“这些鸭子还是幼鸭,现在卖的话,价格会被砍到最低。”刚开始,养鸭户徐某在一旁叫苦不堪,支序奎与管理处工作人员一起耐心地给他做思想工作,站在户主的角度替他仔细分析利弊,并且为他以后的出路出谋划策,最终说服了他在限定期限内将养鸭场自行拆除。
在乡间田头,老干部时间充裕、人脉广、威望高,是群众的“意见领袖”。督查作战第五单元的组长郑象吉是土生土长的白龙桥人,从1997年开始就一直在镇里工作,“平时周末或者下班后,我也会去集镇上转转,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他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是调研员了,但对于镇里的环境整治工作,他义不容辞。在谈到下一步工作时,他提到目前集镇范围内发现的三家养猪场中有一家他比较熟识,他会从这家先入手做思想工作。
“在巡查过程中,老干部们带领我们这些新手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许多以前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他们手里都能解决得很好。”督查组组员徐佳佳表示,这样的新老组合也让她学到了不少东西。
据悉,自4月初成立“五水共治”督查作战组以来,5个作战单元组已开展了全面巡查,老干部们巡水访河,走遍了白龙桥镇域内的四条溪流、52个行政村,他们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整改上报。“镇治水办收到他们反馈的问题后,会及时通知所属行政村处理,处理完成后,我镇的这些督查组人员还会到现场回访、复查。”镇治水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一个月下来,“3+X”作战单元已累计清理河段104.9公里,清理垃圾(淤泥)4000吨,所反映的问题大部分已经得到处理。(记者陈倩)
王招才:曾是全国劳模,80岁依然不忘贡献余热
一说起王招才,华电新村社区的居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直夸“这是位能干的‘老头’”。“王老啊,人实在,看到社区有难题,主动来帮忙,但王老年纪大了,大家都怕他累着,可他那股子干劲真的挺让人佩服。”华电新村社区工作人员陈陈说道。
家住华电新村社区7幢2单元的王招才,已是80岁高龄。虽然脸上布满了皱纹,但王老的精气神十足,不仅讲话调理清晰,走路更是带劲。“上个星期,社区组织搞卫生,清除卫生死角,王老硬是要来帮忙。”陈陈说,社区有一处大坝,因为多年没有清理,枯枝落叶、白色垃圾很多,甚至有不少居民还把大坝当成了垃圾房,往大坝倒生活垃圾。大坝离地面较高,再加上大坝上面的垃圾多,看到社区工作人员人手不足,王招才老人就从家里扛来4米多高的梯子,主动加入到清洁的队伍中。王老信心十足地说:“我干了几十年的架子工,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高空作业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更何况大坝也不高。”
担心王老的安全,社区工作人员劝说着,但在王老的坚持下,也只能为他做好安全工作,扶着梯子确保其稳定性。没退休前,王招才是水电十二局二处厂房队里最能干的架子工,还曾因为工作优秀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十二局的很多建筑都是我们造的,每天都得上上下下,现在年纪虽然大了,但这把老骨头还是中用的。”王招才说,社区工作人员搞卫生也不容易,正好可以发挥一技之长帮把手,何乐而不为呢。用柴刀砍掉枯树枝,捡起破衣服装入垃圾袋,王老的动作十分利索。“不仅是我,我们社区还有不少人都加入到了清扫的队伍。”王招才乐呵呵地说。
社区有难题,王招才见了,毫不犹豫地要搭把手;路上有垃圾,丝毫不嫌脏,捡起扔进垃圾桶……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王招才老人仍旧发挥着余热。他还担任了多年的卫生小组长,负责单元楼道的卫生。华电新村7幢2单元的楼道在王招才的“呵护”下,干净整洁,被同住一个单元的邻居们所称赞。“我年纪大了,闲着也是闲着,年轻人事情多,多分担一点也好,况且我搞搞卫生还可以锻炼身体呢。”闲不住的王招才每天还会主动帮忙清扫房前的落叶。
(记者施俊)
黄堰头“老太太”保洁队:悉心呵护环境卫生,不喊累
一走进黄堰头村,只见道路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是黄堰头村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整洁的环境背后,是一群人的默默付出。由18位老太太组成的卫生保洁队,是黄堰头村的“呵护者”,她们清扫着村子的卫生,清除每一处卫生死角,给村民带来了美好的生活环境。
这支保洁队伍的老太太们,每个人的年纪都在60岁以上,年纪最大的已经78岁了。“老太太保洁队是在2012年成立,她们肩负着全村的卫生保洁。”黄堰头村妇女主任陈鸳说,当初计划成立老太太保洁队,除了解决好村上的卫生外,还因为要给村上的一些困难人群增加一些生活补贴。结果,不少老年人一听说就赶来报名了。“保洁工作实行换班制,三人一组,每十天换一次班,老太太们也不会累着,每人每天还发给15元保洁费。”陈鸳说。
今年66岁的郑春菊就是老太太保洁队的其中一员。因多年前丧偶,再加上没有经济来源,儿女经济条件比较差,郑春菊只能靠着低保补贴过日子。但自从有了这份工作,郑春菊对生活更加热爱了。习惯早起的她,每次轮到值班,一大早就拿着扫把、畚箕,奔赴“战场”。
因为黄堰头村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不少村民都忙着造房子,车子来来往往,落下不少的砂石,再加上外地人口多,更是给村上的保洁工作带来了难题。但对于这群老太太们来说,再大的难题也能攻破。早晨四、五点钟开始打扫,九、十点钟左右基本结束,看着扫成一堆堆的垃圾,这群老人的眼里,只有欣慰,没有喊累。
为做好本职工作,郑春菊还在中午、下午等不同时段进行巡查,以更快的速度发现垃圾进行清扫。后来,在陈鸳的帮助下,郑春菊参保了城乡失地农民保险,每个月都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可她仍旧用心做好保洁工作,没有丝毫懈怠。
曾菊香是老太太保洁队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可说起扫地,个头小小的她简直就是一位大力士。举起铁锹清理掉因做渠道而残留的泥土,打扫道路上的砂石,曾菊香用行动阐述了什么是不服老。“村上每个季度都要换一次扫把,谁让我们这些可爱的老太太们干活太努力了呢。”陈鸳笑着说。
为了让老太太们的工作舒心、省力些,村上的垃圾清运则交给了保洁队里唯一的一个男同胞黄茂生。“每天都要往垃圾中转站运送4至7车的垃圾,老太太们都很配合我的工作,把垃圾扫成一堆堆,或者扫入垃圾桶内。”黄茂生说道。
“现在的黄堰头家家户户都有垃圾桶,村民的意识也增强了,乱扔垃圾的人也少了。”陈鸳说,每个月的月底,村里还要开展一次全村大扫除,不仅老太太保洁员们全体出动,村两委的干部们也会加入到清扫队伍中,甚至还有不少村民也积极参与其中。
(记者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