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是书法的生命
对于书法的争论到底结字重要,还是笔法重要,或者章法重要,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是需要回到古代法帖中去。
我们看了足够量的书法字帖之后,对这些前人的书法作品就有了记忆。那么回过头去细想,你会发现,在一种字帖里面首先贯穿始终的就是笔法特色,比如我想在王羲之的字帖里加一个字,加进去后跟整体能和谐,那么抽出王羲之这个字帖的笔法要素,写进去,就会相融,反之把笔法要素去掉,光从结构相似去写,或者按章法需要去加一个字,都是行不通的。笔法是书法的生命,或者是底线。在一定程度上,书法可以没有字型,不受字型约束,但绝对不能没有笔法,比如说草书,傅山的字,有的字已经无法识别,有的草法也已经不规范,但并不影响他这件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准,我们仍然把它作为经典来对待。再比如说日韩的字,他们的字或许你不认识,但是写出来的只要符合笔法规律,我们也承认这些够得上书法。还有学院派搞的现代书法,有时根本没有正常的字型,只剩下几根线条,只要还能看他的笔法,笔法还在,我们仍然承认它是书法而不是西方的线条艺术。笔法之后才是布局,有虚实、收放,有空间,有造型,有传承、提按、起收。西汉时期的刑徒砖、各种刻石,以及瓦当文等写的字多有想象力,甚至让你觉得那些字都有表情,有神态,平时不会去关注,他开发出我们对汉字的想象力,汉字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必须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书写”和“书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书写的要旨在于写得端正清楚,实用性是其根本。书法的要旨在于艺术元素的体现,艺术性是其根本。当今社会打印普及,书写的实用性已经退化,书法能够存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就是它的艺术性。如果没有艺术性,书法就可以不要了。
书法发展到明代人们才把它当成是艺术品悬挂出来供人欣赏,到了清代人们发现了碑刻的独特审美价值后,碑学开始盛行,涌现出了一大批碑学高手。古代砖文,碑刻,确实有很多书法的元素在里面。其实严格地说,宋朝以前的字都不是真正的书法作品,只能说那些是书法字帖,当时写的东西譬如写封信、留个言,全然不是要当艺术品展览给人看的。只是后人因为他们写得漂亮,才拿来当作法帖学习。应该说这些法帖都有书法元素、书法营养,最多是把玩的玩意。
比如楼兰的残纸,简单,古拙,不知道当时所写之人,究竟有意,还是无意?他们无形中透露出艺术的天分和感觉,真让后人“举笔维艰”。王右军,他的字帖,有时开行由小到大,再转回到小,若说无意识,总不至于,其实应该有书法审美在里面。东汉碑文,以及北魏时期,人们喜欢凿刻佛像,为了祈福,为了祭奠先人等,在佛像边上、底下记录一下为何而造。瓦当上刻些吉祥话,都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书法创作。但它们里面的艺术气味,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赞叹不已。通过学习、欣赏这些碑刻,到了我们自己的手上,能够写出另外一种面貌,这种面貌有别于二王一脉的正统书体。我们若是回想一下这些古人的名帖,或许能够对当下的书法有个初步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