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得法需要口耳相授
眼下有一个现状,虽说是时代的问题,但我们终要认识。从西周到当代,书法史上有过高峰,若说魏晋是最高峰,那么唐宋元明一路下来,书法的走势,大抵是起起伏伏,如同心电图,惟独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根如同心电图的线条,不仅是拉平,而且还跑到了水平线以下,二十年以后,反弹回到水平线上,可见这就是学习书法的困境所在。若是找书法老师,我以为还是应当去找专业美院的老师,中青年一代美院出身的老师,或者国展高手,堪称中国书法界的中坚力量。
就我个人而言,学习书法,要远离以下三类:自由体,江湖体,馆阁体。只要见过一幅把龙尾巴弄成几个零的书法,就知道那是江湖体了。自由体比江湖体好一点,书法上没有取法,找不到祖宗是谁,当下写“大江东去”、“北国风光”的书法多半都是自由体。馆阁体,一般都是明清时候官场考试用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打印,没有任何艺术笔法,没有任何艺术处理,这些字甚至拿剪纸都能剪出来,试问古人字帖中的哪个笔画又是能够用手剪出来的呢?再比如,我们到茶楼里,经常看到“禅茶一味”,或是挂在茶楼最醒目的位置,对比,夸张,轻重全都有,但没有一笔是上承古人法帖而来的,我们说不能从理论欣赏书法,大致上就是这个意思,没有传承,不成书法。只有建立在笔法基础上的虚实对比才是有效的,所以学习书法,多看古帖一定对,下笔能古才算好的。都说国展把书法败坏了,这种人有两类,一类上不了国展;另一类书法水平高,鄙薄国展上的书法作品都是玩技法的,但当下这样的人并不多见。玩技法或是小乘,但连技法都没有,又何能说是上乘呢,有技才能入道,技近乎道在乎此也,只要我们一看到江湖体、自由体、馆阁体,然后能够排斥它,慢慢上来,才能谈书法欣赏。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书法界朋友在微博上发文,文中大概的意思是,书法自学等于自杀,学书法找老师学等同他杀,当然他所指的书法老师,定然是书法路子不对的那些。什么叫临摹得法,给个字帖自己去写,没有用。不得法,不明白。临摹得法,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口耳相授,只有看到过才明白。在临摹得法的基础上,才能讲究理解字帖,继而才能在书法创作上运用大胆。有人从十几岁写到五六十岁,三四十年写掉了,一到中国书法院,老师看了,就说这个字是谁的?写成这样,也许当地追随者很多,但老师一句将过去,我宁愿你从来没写过。不得法的写,就会这样,越认真,掉到沟里越深。譬如《石门颂》,可谓隶书中的神品,临摹《石门颂》,不是临摹字型到惟妙惟肖,而是练线条,对线条的感觉有了,才能说临摹得法这回事情。得法有时也就是下笔能古,最后能跟古人接得上气。
有人问我初学楷书,学柳体好,还是学颜体好?我想说的是,其实你目前阶段所认为的好,很有可能就是不好。因为你的眼光局限在那个地方,如果按正确的路子学习两年以后,你上了一个台阶,也就觉得原来柳体不好。我有个同学,之前没有虔诚到专业的书法路子上去走,写柳体写了二三十年,一到中国书法院,再也不写柳体了,尽管随便挑一首唐人古诗,他写起来,每个字都跟从柳公权的字里挑出来一样。话说回来,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字帖也是柳体,但我后来觉得柳体是极不适合初学者去写的,问题在于它很容易把人的笔性写没掉。相比,颜体就比柳体要活络很多,颜体的气息更高古。我们说一个人书法好不好,要看他下笔能古,一笔写去很现代的,在书法界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