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沙畈周村:全省文化新地标

2017-11-30 09:32:1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吕璐 胡艳

  记者 吕璐 、胡艳

  农村文化礼堂日渐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近日,婺城区沙畈乡周村文化礼堂经过层层筛选,一举拿下了省示范文化新地标的光荣称号。

  周村全村拥有山林面积约9830亩,周村人亘古至今耕读家风、崇文习武。走进周村,只见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嶂,村旁的额山脉宛如两条腾舞的巨龙,簇拥着近千年的古村,白沙溪潺潺而过,为静谧的村庄带来勃勃生机。气势非凡的“虞氏宗祠”和古老朴素的“府堂厅”鹤立村中,诉说着历史的风尘。

  传说周村原本是指“藏”着的村。早年间,村子地处深山老林,隐藏在村口的观音庙后,再加上村口有许多大型樟树和枫树环绕,只有走进去才能看到农户,导致该村鲜为人知。所以,但凡途径该村的人都认为这村是“藏”着的村。而方言中的“藏”的音是(zhou),几经称呼音同“周”字,后演变为周村。周村因其四面环山,北水归南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藏龙卧虎之地,无论是骑马还是坐轿之人来到此村都要下马或者下轿步行,认为这里是出“大官”的地方。

  究竟为何周村文化礼堂能在全省数百家文化礼堂中脱颖而出,为探究竟,记者来到了这个深藏在大山里的小村庄……

  虞氏宗祠展新貌

  巍巍的五峰山,透露着粗犷的气魄;淙淙的白沙溪,饱浸着浓浓的韵味。这里四面环山,峰峦叠嶂,周村的山清水秀仿佛是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

  走进村中的文化礼堂,记者被一幅正挂其中的“五世同堂”画像深深吸引,正在此处喝茶的郑冬香老人和记者缓缓讲起了这个在村中代代相传的故事——早年间,文化礼堂其实是村中的虞氏宗祠,相传在这里,原本还有一块嘉庆年间皇上御赐的牌匾,它在当时社会上的含金量,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官来不迎,官去不送”。故事的主人公是村中生于雍正己酉年的太公虞长瑞,他与妻子廖氏两人举案齐眉,家庭团结和睦,耕读家风,渐成一方美谈。太公虞长瑞经历了三个皇帝,地方官府将他们一家的情况上报给了朝廷,可惜由于山高路远,等朝廷的下派官员前来查证核实时,82岁高龄的太公虞长瑞刚去世不久。但是来此考察的官员们被他们一家的和谐氛围打动,如实上报给了皇上,皇上得以认可,并将“五世同堂”的匾额提送给周村的太公虞长瑞一家。从村民保存斑驳的“五世同堂”画卷中,可见太公虞长瑞全家十六口人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画卷虽经历了几百年,但在风蚀虫蛀的图像中仍清晰可见第五代还在襁褓中婴儿的可爱面容。

  周村的主姓为虞姓,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据《汤溪虞氏宗谱》记载,自辅苍系第一代虞氏太公虞曾迁居以来,周村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在文化礼堂的两侧白墙上,记者还看到悬挂着周村的家规家训:“凡民之行以孝为先,乃百行之源,凡为人予者不可不孝。”浓郁的孝文化犹如沁人的花香般将人包裹着。记者还从村民口中得知,沙畈乡的文化体育站就设立在周村的文化礼堂旁边,村民们在空暇时可以相约来此看书上网,陶冶情操,渐渐地这里成了村民的学习圣地。

  贤人辈出代代传

  现如今,村中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六十余人,他们每天都来到文化礼堂内休闲娱乐、吃饭喝茶。虞春凤老人开心地向记者讲述道:“自从有了这个文化礼堂,我每天都和村里的老朋友们相约来到这里,村里的干部们不仅安排我们顿顿吃好的,而且还专门有人给我们烧水泡茶,这里还有那么大一台电视,听起戏来声音可响了,简直比在自己家里还舒服,这样的生活真的是太舒适了!”村干部告诉记者,自从文化礼堂建立以来,这里成了村中老人们最爱来的地方,本着营造良好养老氛围的初衷,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来此义务为老人们洗头修面,更多时候,就是简简单单的陪伴。

  村民虞文花和这里的每一位老人都十分熟悉,她说:“一碗热饭,一杯清茶,就足以让老人们倍感温馨,看到他们能如此快乐地安度晚年,我就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虞文花是村里出了名的大孝女,她会定期来到文化礼堂帮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还会组织全村人开展各类活动慰问老人,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周村的村两委紧紧围绕“孝文化”为主题,在村里积极组织村民代表评选各类先进模范,推选出了本村“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典型人物上墙进行表彰,在全村营造起向贤人学习的良好风尚。

  “周村周村,我爱恋她充满希望的前方,我倾慕她紧跟时代的步伐。五代同堂,政府嘉赏,民风纯朴家训优良,耕溪成风代代传承,白沙故事共同守望……”一首名为《希望的地方》的周村之歌,唱出了周村村民们对家园自然资源禀赋的优越自豪感,更唱出了村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府堂厅中说历史

  府堂厅是周村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有着700余年历史,古时曾为习武堂,时过境迁,一度改作他用,如今在相关政府部门的资助以及村两委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主厅于2015年进行修复,重现了当年的光彩。全厅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坐东朝西,五进四天井,墙体用单砖(十八斤砖)砌成,左右原为厢房,由于年代久远风蚀虫蛀,均已倒塌,现在原厢房的位置造以梅花桩,用于习武健身。府堂厅造势依山脚地形而建,一进比一进高,寓“步步高升”之意。厅堂有三个“天井明堂”,显得尤其精致气派,四周青石雕刻,墙面悬挂各式武术招式,厅堂内的木架结构均以上等木材架设,梁、枋、马腿、斗拱、雀替等都饰以雕刻。

  前些年,每年的大年三十深夜,也就是新年伊始,周村各家各户都要燃放“开门红”鞭炮,但虞氏家族一直传承至今有条规矩,就是一定要府堂厅先燃放开门红,然后各家再开始在家门口燃放鞭炮,预示着来年的好运气。除此之外,虞氏家族子孙结婚迎来新娘的花轿,也要先进府堂厅的第一进门停轿,再进入第二进门到中堂拜堂成亲,然后再在厅堂摆宴,阖族欢庆。

  古朴的府堂厅,如智者老人在诉说着虞氏家族的兴衰离合,在山影憧憧、水光溶溶的周村,演绎着代代乡民的人情世故,回忆着“姑娘出嫁,新人娶妻都要到厅堂祭祀祖宗”“正月初一,先到厅堂门前燃放鞭炮,随后才能回家燃放‘开门红’鞭炮”等等,所有一切无不与遗训和朴实的习俗脉脉相承,朴素的生活熏染出一个平静而祥和的山村画卷。

  强身健体勤学武

  “最早的时候府堂厅就是习武堂,虽然中间经过几次变更,现在到我们这一代又成了练习武术的地方。”周村村支书虞根寿说道。周村是武术之乡,在古代虞氏家族就崇尚武术。一是防身健体,二是抵御匪寇。据村中习武老人介绍,习武练功贵在接地气,采虚空之气,也就是吸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因此周村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最适宜习武和练功。明末清初,周村习武练功之风最为鼎盛,不少乡民武艺高强、身怀绝技,而且这里武术、拳术、棍棒及各类兵器,不论门派自成一体。忙过农活,放下农具村民们就会到这里过上几招,以武会友、交流武艺,这样的场景世代相传了几百年。

  如今,周村武术仍一脉传承,虞根寿不仅是村支书,也是武术的继承者和传承人。“我从16岁就开始跟着师傅学习少林拳,以前年轻的时候武术流行,村子里的年轻人都会找师傅练习,我当初也就是跟风学学,没想到一直坚持到了现在!”说起当年习武的经历,虞根寿仿佛穿越回了几十年前,和好友一同习武的画面还历历在目,现如今他也从当年的小学徒变成了桃李遍地的老师父,还带动了村民练习武术强身健体。拗弓步推掌、虚步推掌、马步下压……一个个看似复杂的武术动作经过虞根寿的演绎如行云流水般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农闲的时候都喜欢跟着虞师父学两招,既能学得一技之长,又能够强身健体。以后我还要让孩子们也学习武术,重拾习武强身健体的好风气!”村民说道。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