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雅畈古街的那些人和事

2017-12-08 09:18:3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苏晓婕

  记者苏晓婕

  “雅畈不算乡,安地不算山。”走进雅畈,民间至今还在流传着这句话。雅畈古镇,坐落于金华市区的南郊,武义江南岸,距离市区约4.5公里,是古代永康、武义等县市出入金华府的必经之地。

  婺城区雅畈古街区,始于宋代,拥有近800年悠久历史,曾有过令人艳羡的兴盛与繁华。行走在雅畈古街,雅畈传统民居的建筑风貌和当地的传统文化尽收眼底,两边的老店铺,青砖小瓦,古式的木质活插板门,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

  老建筑刻下历史的旧痕

  如今在雅畈古镇里,仍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宅院府第、祠堂、殿厅、古井等明清建筑19处,包括国家级文保单位七家厅、县级文保单位将军殿、点将台。据载,宋绍定四年(1231年),松阳括苍山卯山人叶敬甫远游至婺郡南乡,即今天的雅畈,见此山川秀丽,土地肥沃,遂定居于地势较高的高台门。

  在雅畈立足之后,叶氏繁衍子孙,建厅堂,扩街道,发展族群,并根据水、陆两路的走向,建成了雅畈古街。由于过往商客颇多,叶姓、章姓、程姓等人士纷纷开设店铺,形成上街、下街、后街、长街几条街巷。雅畈渐渐成了商品集散的瓦市,开始人们叫瓦畈,之后文人改称雅畈。民间把雅畈古街拟为一条头朝东、尾向西的龙。

  从雅畈古街入口往里走,大家还能看到包括国家级文保单位七家厅、县级文保单位将军殿、点将台、陪嫁井等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古建筑。

  七家厅建于明代早期,是金华地区现存最早的民居建筑之一。这座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整体布局基本完整,结构简练,用材较大,颇具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七家厅坐北朝南,由照壁、天井、前厅、后厅和厢房构成,呈方形布局,前后厅共七开间,两侧厢房也有七间,因此得名“七间厅”。可能因为方言中发音有几分相似,人们误称之为七家厅。

  将军殿位于上下街交界的地方,又称严公庙,为清末建筑,结构颇为独特,是冬瓜形横梁,伞状中厅内顶,具有典型的明代寺庙建筑特点。将军殿内供奉的是三国时蜀国的将军严颜。相传叶氏落脚雅畈之后,有一年叶氏太公将粮食用大船载往余杭出售,船行至九里岩,夜幕降临,就停泊在山脚下过夜。半夜时分,叶氏正在船舱酣睡,突然梦见一位穿盔甲白胡须的老将军对他说:“你船停泊在此处非常危险,快快离去!”叶氏太公醒来,马上出高价叫船家起锚将船撑到对岸。

  当夜山洪暴发,沿山停泊的船只全被山洪乱石打翻,不少人员遇难身亡。叶氏太公觉得有神灵庇护,第二天一早,上山寻找,只见山脚有一小庙,此庙所供的是三国时蜀将严颜,与昨晚梦中穿盔甲的白胡须将军完全吻合。叶氏太公于是上前叩拜谢恩,并拿回铸有“严公大圣”四字的铁香炉,回雅畈建殿宇作为本保老爷供奉起来,供叶氏子孙及乡邻敬拜。

  在上街高抬门弄堂转角处,有一口汲水古井,经长年累月提桶倒水,这口古井的石栏圈竟被磨了两个半圆形、乌黑锃亮的缺口,形似马鞍,堪称一绝。这口井为何会叫陪嫁井?相传叶敬甫自松阳括苍山迁到雅畈高抬门之后,勤劳节俭,家业逐渐兴旺,不久与隔岸姚车村的官宦富家结亲。就这样,姚翁在高台门打了一口“陪嫁井”,以示“全堂家私陪嫁”。

  老手艺传承的匠人情怀

  蒸笼垫、筲箕、竹席……过去,篾匠营生范围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几乎哪里都有篾制品的影子。近年来,篾制品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走在雅畈古街上,不经意间就看到一家店铺,竹席、竹筐、竹笼、竹罩等传统手工制作的竹编制品一应俱全。店铺内,店主正在熟练地编着竹席。

  篾编是耗时的细致活,店主一边编一边念叨,十指在竹篾间灵活穿梭:“编的筛子,要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的凉席,要光滑细腻,凉爽舒坦……”编织过程中,他手抓一扎1米多长的篾青,使力一甩扬,颀长的篾条发出哗哗啦拉的喧哗,在阳光照射下好似婀娜曼舞的青蛇。再一看这双编织的手,满是老茧,十个指头像树皮一样粗糙,沟壑纵横。

  “看到这些总能勾起人曾经的记忆。”提起竹编制品,许多人都不陌生,家里也曾用过纯手工编织的竹椅、竹席、簸箕和斗笠等竹编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竹编用具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十多年前,农具竹器品使用率非常高,几乎家家户户都需要。而真正的农用具,许多人仍旧是从编织能手里购置,宽窄均匀,结实致密能用很久。

  做竹编农用具,其实非常费工夫。农村晒谷扫地,离不开扎竹枝扫帚,扫帚取材来自竹丫上的细枝,都要人工摘除。再比如做竹篓、竹席之类的工序,则需要篾青,而破篾则是最复杂、繁琐的一道竹编环节。光这个环节,便根据所作竹器的不同,需进行撕篾、割篾、缠篾等十多道工序。

  如今,现在机器生产竹条席越来越多,消费需求愈发多样化,手工竹席生产成本高、工艺复杂、工期长、纯利润低,逐渐被淘汰了,雅畈古街上也只有一家贩卖竹编用具的店。店主表示:“像我这样有篾匠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现在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学这辛苦乏味的活儿。我希望篾活手艺能流传下去,让这种老手艺不失传。”

  老式理发店催人怀旧

  不到二十平米的理发店里,充满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气息。木柜上摆放着一台小型电视机,旁边是一把斜靠在墙的长木梯,角落那里有一个洗发用的洗手盘。有着些许斑驳水迹的玻璃镜四周,贴着一个木头的相框装饰……

  理发台上摆放着一些生活用品和几个热水壶,堆满了零零散散的理发工具,颇为老旧。有普通的理发剪、电剪、梳子、海绵刷、爽身粉等工具,还有一把用了许多年的手剪。在店主老金的手中,这些刀具经过了时间的冲刷不仅没有变得迟钝,反而因为不断打磨而变得锋利无比。

  上世纪产的铸铁理发椅放在屋子正中间,锈蚀的漆皮铭记着流失的岁月;木质的椅子摆放在一边,满满的,都是时间的味道。店里有历史的,也不只是这些桌椅板凳,剃头刮脸的剃刀,还有近30年传承下来的理发手艺。

  “嘀……嘀……”随着电推子声音响起,一簇簇头发掉落地上。“唰唰唰……”电推子声音结束后,就轮到剪刀上场,被电推子推不均匀的头发被剪落在地。前来理发的老街坊躺在转椅上,眼睛一眯,师傅“手起刀落”,动作娴熟,有时还唠唠家常,不知道多惬意。听着电视剧的旁白,耳边是剪刀碰撞的声音,不禁舒服得闭目养神起来。

  “他是老师傅了,手艺非常好,干净利落,来到这里的都是熟悉的老街坊了,每个来的人几乎都可以聊上天,不觉得尴尬,反而多了一份亲切感。”说起这家理发店,附近村民不禁不由自主地感慨了起来,谈起往日在理发店的趣事,越发怀念,“这间店是名副其实的传统老店啊,应该也快30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虽说现在外面的潮流理发店越来越多,但我们店充满着街坊的老情怀,这是其他店不可比拟的。”老金说道。对于附近居民来说,相比起如今新潮的理发店,传统理发店更多了些怀旧味道,让他们倍感亲切。在雅畈老街上,这样有着时间印记的理发店还有两家,每家都记录者雅畈古街的变迁。

  走一遍雅畈古街,仿佛走过了许多四季更迭,朝夕轮转。古街的道路因为经历过风霜雪雨的侵袭,经历过无数脚步的踩踏,而变得异常光洁、圆润,散发着独属的韵致;老房子错落在古街的左右,有些却因年久失修,多了一丝落魄衰败的韵味;有些纵横交错的电线,横亘在天空中,攀附在房子与房子之间的间隙里,网住了所有的房子;早晨随着太阳升起,古街开始热闹起来,上班的,买菜的,聊家常的,陌生的、熟悉的,很多人从古街走过,古街散发出质朴的生活气息……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