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家这些人像生活在很久以前的金华小码头,又好像时时刻刻存在于她的生活中。在她看来,这些人像表情丰富,看似与她疏离,却又十分亲切。参展时,妈妈为他们取名“众生相”。
浙江在线-婺城新闻网记者张苑
近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大同市政府联合举办的“2018首届中国青少年雕塑大展”在中国雕塑博物馆开幕。金华市荣光国际学校四年级小朋友丁小家的婺州窑作品“众生相”成功入展。
据悉,此次大展于今年3月12日启动,吸引来自全国87个城市的3000多名小艺术家选送了7000余件作品参评。最终,475件作品脱颖而出,分为U12、U15、U18三个组别出现在展览中。
11岁孩子的婺窑泥塑作业进入国内权威大展
这组名为“众生相”的婺州窑作品由9个神态各异的人像组成,有的叼烟斜视,有的悠然自得,有的张嘴大喊……这本是一次美术课作业,全班合作创作“金华小码头”图景,丁小家恰巧负责雕塑这些市井人物。
丁小家介绍,在创作这组人像时,妈妈带她到金华市博物馆参观了“金华小码头”的相关展陈,看着这热闹的街市、来往的人群,她联想到生活中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表情,它们在她的脑海中虽然熟悉,却不清晰,这让她忽然有一种紧迫感,想要把它们刻画出来。比如那个张嘴大喊的就好像爸爸,爸爸每次回来都会在很远的地方就对着她张嘴大喊“宝贝,爸爸回来啦”。这些人像生活在很久以前的金华小码头,又好像时时刻刻存在于她的生活中。在她看来,这些人像表情丰富,看似与她疏离,却又十分亲切。参展时,妈妈为他们取名“众生相”。
这些人像能入展,丁小家很高兴。在展览中看到全国各地小朋友的精彩作品,她备受鼓舞,表示会更加努力。然而,她有一点小遗憾,为方便作品邮寄,她将泥塑送去入窑烧制,不想出窑后泥人们都小了一号,还变得黑乎乎的,不及入窑前好看。
学校的美术课变身孩子的婺窑传承“阶梯”
收到丁小家作品入展的消息,任课老师张晓蓉倍感欣慰。她告诉记者,在低学段,丁小家就表现出了极好的“泥性”,她仿佛与生俱来地了解泥土处在不同干湿度时可以使用的雕塑技法,她的作品很有创造力和表现力,时常让人惊艳。另外,丁小家在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曾在国际少儿书画大赛、全国少儿画展、全国少儿书画摄影创作大赛等活动中获奖。这些艺术技法的运用让她的泥塑作品更具感染力。张晓蓉认为,丁小家在艺术方面的成长得益于学校科学的培养机制及浓厚的家庭艺术氛围。
据悉,金华市荣光国际学校建有300多平方米的陶艺馆,购置了拉胚机、烧制炉等全套制瓷设备,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婺州窑烧造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新华担任技术顾问。去年,学校被评为“泥塑艺术特色学校”,成立了“金华市泥塑艺术工作坊”。在技能培养上,学校在小学低段培养孩子玩泥的乐趣;在中段引导其学习造型、线条等美术专业技能;在高段训练其拉坯等专业制瓷技艺。在此过程中,学校还组织老师们开发校本课程,将金华的火腿、酥饼、古城建制等与婺窑文化一起编入课程,激励孩子在观察中感受生活,表达内心。
政府统筹让三方携手婺窑社会性传承
丁小家的母亲顾童是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幼年师从毕民望修习篆刻艺术,后师从陈新华学习婺州窑烧造技艺,并将二者融合,专攻婺窑瓷印创作,受聘于中国美术学院,作品出现在各级艺术展中。顾童介绍,平日里,母女俩常常相伴书房,妈妈认真做瓷印,女儿在旁默默玩泥,有时,她甚至需要女儿帮忙做些上色等细致的工艺。女儿的创作时常出乎她的意料,让她惊喜。她希望,女儿能跟随自己的天性,走出悦人更悦己的人生。
陈新华认为,丁小家是新一代婺州窑传承人的典型。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出卓越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这与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认为,“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婺州窑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应当从娃娃抓起,这对一个人制瓷技艺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婺州窑是金华文化的精粹,他希望,金华的家长、学校和既有的非遗传承人队伍一起,充分注重婺州窑的文化传承,开发婺州窑主题青少年读物,让孩子在阅读和体验中感受古婺工匠的精神,进而激励人生。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