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名家教你怎样带孩子走进儿童文学

2018-08-29 08:56:29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张苑

  日前,为期四天的第二届金华儿童文学创作培训班落下帷幕,来自八婺的50名儿童文学作家及创作爱好者参加了培训。

  据悉,本届培训班由浙江省作协、金华市文联、金华市作协、浙江省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浙江省儿童文学创作基地(金华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举办,旨在进一步培育金华儿童文学作家群,推动金华市及浙江省儿童文学发展,扩大金华儿童文学的影响力。主办方邀请了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及创作界知名学者及专家到现场讲座。老师们的精彩授课在金华儿童文学创作圈引起较大反响。

  那么,孩子是儿童文学的主要阅听人,在引导孩子优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记者采访了儿童文学评论家、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赵霞、胡丽娜,中国著名童话作家周锐,《少年文艺》执行主编谢倩霓等授课讲师,就儿童文学中儿童绘本、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四个主要大类提出相关看法。

  赵霞:在绘本阅读中和孩子一起找到善于发现的眼睛

  儿童绘本俗称儿童图画书。优秀的儿童图画书是什么样的呢?赵霞认为,优秀的儿童图画书,首先必然是理解童年、尊重童年、爱童年的;其次,它的文字、图画以及文图的合作,均应体现文学和艺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比如,《奇怪的一天》中文字紧紧围绕小男孩忧心自己没有得奖全过程的心理活动,而画面却在以环环相扣的方式,分若干条线索讲述着小男孩身边追信的邮差、推婴儿车的妈妈、踢足球的男孩、贪婪的山羊等角色之间正在互相推动发生的事,最后,图文仿佛殊途同归般重新重叠,发人深省。又如《野兽国》中,文字以高度对称的方式呈现了孩子从陷入到走出情绪的过程,画面则以近乎精神分析意象对话的方式,借助野兽身上并不很尖锐的刺等形象元素传达给读着“坏情绪并不可怕,学会做情绪的主人”的潜台词。

  若干年前,网络上曾出现过家长们有关“要先让孩子识字还是读图”的争议。赵霞认为,图画书在儿童阅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形的图像是儿童的第一语言。儿童的视觉图像阅读远早于文字符号的阅读。图画书的形式为儿童打开了一个他们能够进入的宽广的早期文学世界。这是一种可以从婴儿期开始读的图书。一个孩子能坐时,试着在他(她)眼前打开一本图画书,慢慢读下去。他(她)的耐心和反应,很可能超出成人的想象。赵霞提醒家长们,和孩子一起读图画书,除了尽量选好书,最重要是把它当一件有乐趣的事情来做,是孩子的乐趣,也是家长自己的乐趣。这种乐趣会真正感染孩子,让孩子从图画书开始爱上书,也爱上一种与书为伴的生活方式。

  眼下,大量外国儿童绘本引入中国,占据了国内发售的绘本总量的半壁江山。那么,家长们,是否挑花了眼?赵霞表示,许多引进的优秀图画书,给国内图画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艺术参考和启蒙。现在也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国内原创图画书出版,越来越多的作家投入图画书创作中。值得一提的是,挑选国外图画书,翻译质量很重要。

  作为母亲,赵霞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自己的心得。从儿子一周岁左右开始,赵霞便陪伴他正儿八经地读图画书,一边带孩子读,一边也常从孩子身上有所发现。有些书上的细节,孩子比她更善于发现。孩子两周岁多时,母子俩一起读宫西达也的图画书《好饿的小蛇》,几遍下来,孩子发现了书中一处插图的逻辑纰漏,这是她从未注意到的。孩子的理解力和发现力,有时真的超出成人的想象。和孩子一起读书,既是陪伴孩子成长,也是在为自己对于书本、阅读以及生活、世界的认识扩容。

  胡丽娜:跟随孩子在儿童诗的探索里感悟生活的诗意

  她是“狐狸丽娜”,也是“狐狸妈妈”。儿童文化是她的研究对象,当一个好妈妈是她毕生的事业。在胡丽娜看来,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是极具天赋和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的诗歌欣赏者。而童诗恰是契合童年生命状态和审美接受,最易亲近却也是最容易忽视的艺术形式。好的童诗兼具想象力,游戏性和艺术性,是孩子们感受母语魅力、激扬文学创造力的不可或缺的读物。

  诗歌不比白话文,其艺术性的解读着实考验一个人的文学积累。于是,不少家长开始为如何为孩子选择优秀诗歌集发愁。“狐狸妈妈”提出,要相信孩子的选择,对于优秀的诗作,他们有着天然的感受和领悟。从这个意义来说,优秀的童诗是从孩子的文学接受是水乳交融的。在图画书阅读大力倡导的当下,不妨在孩子的阅读版图中纳入童诗。好的童诗,是贴合童年的感觉,敏锐捕捉孩子新奇与惊喜的眼光,是孩子丰富敏感与细腻内心与天地万物的融汇,是以孩子的赤子之心对日常平淡生活的升华与顿悟。比如金子美铃的很多优秀诗作,比如希尔弗斯坦的那些幽默童诗,在葆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同时又生成于孩子的生活。因此,家长们需要向孩子们学习,用孩子纯真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发现日常生活之美,抱着这样的情怀,才能更好欣赏童诗,发现童诗之美,也才能和孩子一起走进诗歌领地。

  “狐狸妈妈”回忆,在儿子小时候,经常陪伴他读诗,也经常会有心地记录孩子的“唠叨”“自言自语”,每一个孩子都是用心生活、试图解释和理解这个大千世界的“诗人”。有一次起风了,“狐狸妈妈”让儿子去关门,可是他力量有限,不能将门严丝合缝地关好,于是留下窄窄的缝隙,风雨从缝隙中“呼呼”地吹进来。孩子就一边听着风声,一边不解地喃喃自语,最后他恍然大悟,“那一定是一个很瘦很瘦的风,所以能从这么窄的缝中进来。”这让“狐狸妈妈”在那一刻被震撼了,孩子不经意间就说出了成人冥思苦想的“诗意”。

  近几年来,是让孩子读现代童诗还是中华传统启蒙读物“三百千千”,这似乎成了一个僵持不下的话题。“狐狸妈妈”认为,传统文化与当下孩子的阅读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另外,家长和老师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诗歌,从朗朗上口的方言童谣、轻柔静谧的睡眠谣到作家们的优秀童诗。比如各类童谣选辑,童诗选,或者是如任溶溶、薛卫民等国内童诗创作者,以及米尔恩、斯蒂文森等经典大师的诗集。

  “狐狸妈妈”提醒广大家长,在日常育儿和阅读中,家长们要给孩子自由探索和发现的时光,要给他们豪迈地解释这个世界万物运转秘密的机会,哪怕是胡说八道,不合乎科学逻辑,要给他们这个言说的机会,家长只要做一个用心的记录者和适时的解释者,当孩子天马行空想象式理解这个世界之后,家长再和他一起去用科学的眼光探索也不迟。

  周锐:让有趣的童话为孩子插上想象和创造的翅膀

  他当过工人、农民、水手,写过成人文学、儿童小说、童话,他不愿被所谓的体裁、职业等标签所束缚。在他看来,写作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他希望为孩子创作出既奇又妙的作品,他的笔尖蘸满了幽默,虽对故事的演进无甚影响,但这是他长期以来对自己的要求。周锐自评:“这好比是一种‘洁癖’”。

  奇即是不寻常,做到这个容易,那么,何为妙呢?周锐举了个例子:就好比一个赌徒爸爸输光了钱,把女儿卖给了地主,女儿不停地抽泣,爸爸对女儿说“孩子别哭,等爸爸赢了钱把你赎回来,咱们就可以团聚了”,这是情理之中;如果爸爸说“孩子别哭,等爸爸把自己也输给他了,咱们就可以团聚了”,这就是妙。让人不禁感叹“亏他想的出来”,可乍一想,又在情理之中,且能更好地刻画赌徒个性。

  恰是这份“奇妙”,捕获了大江南北无数孩子的眼睛。周锐认为,童话是为孩子创作的,相较于成人文学,其故事性应当先于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觉得有趣,才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记忆,像牛的“反咀”一样在成长过程中静静发酵,慢慢消化。周锐相信,优秀的童话将对孩子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在创造力方面;童话相较于其他儿童文学体裁,有极好的承载想象力的空间,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而卓越的创造力将成为推动孩子人生及行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周锐文字里的幽默气质让很多人望尘莫及。周锐介绍,自幼爱读杂书,从吴承恩的“中国式幽默”,到马克吐温、果戈里的“西方式幽默”,都在不经意间内化进了作品中。但周锐自称,生活中的他并不是一个很幽默的人,在文字中追求幽默,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生活中个性的一种补偿。

  为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很多家长根据榜单推荐给孩子买回去一大摞书,一再告诉孩子“要发挥你的想象力”。周锐却不以为然。早年,他推荐正在上三年级的儿子读《水浒》,这是当年的自己最爱读的书,又是中华经典。可是,周锐惊奇地发现,儿子并不爱读。后来,周锐恍然大悟,“每个人的兴趣取向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于是,周锐建议广大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去书店选书,可以让孩子在专家推荐的书目里选,培养孩子阅读的主动性。

  另外,周锐提醒广大家长,近十几年来,孩子们可以享受的童话读物不再如从前那般贫乏,不再只是《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中国的童话创作进入了一个高速的上升期,但尚未能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这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与西方存在明显的历史时间差有密切的关系。

  周锐认为,童话创作的前提是相对平等的儿童观,即以与孩子对等的姿态去交流和感受,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亲子互动,让孩子在被尊重的感受和顺畅的沟通中健康成长。

  谢倩霓:让孩子跟着儿童小说

  体察生活感悟人生

  当孩子识得常用汉字,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家长就可以把阅读的舞台留给孩子自己了,让孩子与书为伴,与书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从中体察生活,感悟人生。

  谢倩霓表示,在这个阶段,孩子能够阅读到优秀的儿童小说,将为其在文学、艺术及其整体修为方面的成长带来益处。她认为,一篇优秀的儿童小说,应当有着悲悯的情怀,出色的故事情节和好的结构铺排,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真切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修为。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让孩子感动,在感动中认知真善美,在感动中体察爱、慈悲与信仰。这必然会耗费作者很多的时间和经历,更需要作者怀揣一份对儿童、对儿童小说的敬畏与友好的态度。

  少年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在谢倩霓看来,就其题材与表达的主旨而言,这个阶段的儿童小说与成人小说无甚差异,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在这个阶段,家长不应当过多地干涉孩子的阅读,而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积累感受力和鉴赏力。

  另外,谢倩霓提醒广大少年及少年家长,要有相对自觉的认识,在出版业与经济捆绑的当下,榜单并不是衡量优秀作品的标准,读者们可以通过阅读样章,了解作品文学品位的高低。

责任编辑:方柯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