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婺城新闻网记者张苑
10月30日,金华女中61届三(1)班在婺州公园举办了同学会。昔日的妙龄少女已然年过古稀,白发聚首,共话少年峥嵘。得益于时代发展的利好,她们得以在最好的年纪顺利享受受教育权,成为新中国成立早期成长起来的知识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事业中,支撑起时代进步的半边天。
就在不远处的旌孝街,宋代即有女子因病问疾时与医者有了肢体接触,即自剁一手的惨痛故事,又说听信江湖郎中戏言,自剁一手以救父,结局都是血流不止,不幸殒命。这位宋代女子因教育的缺位而身陷愚昧,落入人生的悲剧之中。
作为曾经的金华女中教师,年过九旬的黄荷君不禁为她的女学生们感到庆幸,金华女中的教育让她们的未来有了更多的可能,开始了不一样的征程,绽放了新的精彩。而这份受教育权利的取得,经历了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
他为女娃入学而竭力呼号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于农耕民族而言,部落生存最初主要依赖女性群体稳定的果实采集,由此产生母系氏族社会。伴随男性群体狩猎、圈养、耕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父系氏族社会由此产生,并历经奴隶、封建体制而不变,维系数千年之久。直至民国初年,在金华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金华乡人有一子一女者,女既嫁而子死,乡人身殁,女归掌父业,族人共攻之。女愬之先生。先生主男女平等,女可继父业,为立词讼,终经判决而维女权。”这在当时却被“诧为异事”。而恰恰是促成这桩“异事”的律师先生,在金华女性运动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叫金品黄。
金品黄何许人也?据李仲先《金品黄传略》记载,金品黄,原名国清,东阳人是也,生于同治庚午(1870年),历同治、光绪、宣统及民国,曾在应省试文中出“忠君非忠,忠国为忠;忠国非忠,忠民为忠”之语,有干时忌,为主考所摈。他曾就读于金华丽正书院,后于光绪三十二年入浙江官立法政学堂学习法律,并秘密加入同盟会。民国肇建,金品黄初任职于浙江省财政司支应科,兼监狱学校教习。然而,“当时法制草创,新旧扞格,遇事多所掣肘”,金品黄辗转辞去公职,在金华从事律师工作二十余载,直至金华沦陷。这位金律师“独抑强扶弱,伸义护法,不为势屈,不为利动。理亏而欲涉讼求为诉状者,酬以重金所不为;蒙冤者不取分毫亦为之”。金先生接济乡邻、赈济灾民、兴办会馆、购荒山作义冢……在金华声望极高。兴办女学即是他众多义举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
虽已是民国,风化开明,但女生上完小学后,便“因男女之嫌不宜同室受课”不能继续升入公办学校就读。金华公学只有金华省立七中和金华县立中学两所,都不收女生。虽有英美教会办的成美女中,但收费昂贵,寻常人家难以承受。送女娃娃继续上学是众家长压在心头的一桩大事。兴办女学的呼声此起彼伏。1924年,省立七中报名处甚至出现女生集体静坐,以示抗议。当时就读于省立七中的钱兆鹏联合叶熙、严行、千家驹等七中附小教师呼吁“男女平等、收回教育主权”。
一众人找到金品黄,拟创建女中。金品黄请三五知己分头集款得千余元,在第二年夏天开始办学,招收首批女学生共65名。学校由石镜湖任董事会主任,金品黄为校长,借用火神庙作教室,金品黄在酒坊巷的私宅为师生宿舍。学校没有专职教师,由金中老师兼课,没有报酬,只在学期末、端午、中秋等节日,金品黄在家设宴款待教师。学校另有外籍教师,金品黄为之提供寓所。在初创的三年里,金品黄等人募集资金,金中教师义务教学,学生人手一册募捐本子,艰难维系着正常的学习生活。
他们为女学创办前赴后继
八婺女中教师叶国庆曾留下一份写于民国37年的手稿,其中详细记述了八婺女中自创办至新中国成立的发展历程。李元也在“老金华的记忆”系列丛书《老学堂》一册中对八婺女中做了专题讲述。
1927年,董事会与政府讨论决定将北山千亩田产、孝顺190多亩田庄等八县公有款产充学校基金,定校名为旧金华府属八县立女子初级中学,确定七宝寺为校址,租用寺内园地建筑校舍,组织规划校舍委员会聘请严行为组织委员。
次年,另有金华方镜荣捐助建筑费1000元,其余捐助50元以上者由县府核给匾额一块。12月,教室、自修室新建完成,办公室、会客室及大门亦不日竣工。
1929年,学校举行校舍落成典礼暨第一次成绩展览会。典礼上,国立第三中山大学为学校颁发新钤文曰:“浙江旧金属联合县立八婺女子初级中学校之钤”。
此后近十年间,学校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期。佳绩斐然。除却开设与一般中学相同的课程外,学校另设有家事科,包括缝纫、烹饪等内容,建设图书馆及社会、自然、美术等三科专业教室。每年,学校都会举行一次毕业生会考,并作成绩展览参与评比,在全省各中学中名列前茅。此外,学校体育成绩尤为耀眼,在各大赛事中均有夺得金牌、银盾的记录。优良的学风、卓越的教学品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历年中,八县市给予学校的补助有所增加,学校录取模式由原先的完全自主报名改为部分保送。校刊《婺星》积极宣传妇女解放思想,此刊名曾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一度复用。部分学生还曾组织在码头检查船只,抵制日货;查抄商店,收缴日货等行动。
在此期间,学校经历多次更名。民国二十年,省教育厅改正校名为“旧金属共立八婺女子初级中学”,附设民众学校,并行始业式。二十一年,金华教育局令转部令将校名“共立”改为“联立”。二十二年,省教育厅令改校名为“旧金属八县联立八婺女子初级中学”。
值得关注的是,民国二十三年,学校开始兼办师范讲习科,招取新生连各县保送共47名。二十四年,省教育厅令将师范讲习科延长一年改为简易师范四年制。这一改革影响甚大,在很大程度上为民国末期及新中国成立前期输送了大量女性师资,支援各乡村学校的基础教育。
1937年,学校还邀请马寅初先生作《现代女权与女子应负的责任》主题讲座,在当时引起较大轰动。
她们转移游学支援抗战
1938年9月26日,日军三架飞机在金华站上空投弹6枚。学校召开紧急会议,议决必要时准学生假归,省财政教育两厅暨省党部借学校为驻金办事处,呈请金华县府转呈学校以时局关系暂停课务。
1939年,简师四年级学生在琐园进行毕业考试,并转学湘师肄业。其余学生转移到琐园村开学,借严氏宗祠为临时校址。1939年,学校指派6名学生前往诸暨参加浙东前线慰劳队慰劳将士。在此期间,原校舍经日军几次轰炸尽毁。1943年,浙东战局紧张。学生准假回籍。当年毕业生经报省厅批准一律准予及格毕业。
在这四年中,学生们以祠堂为寝室,茅棚为教室,庙宇为饭厅。学校附设战时民众学校妇女班、暑期补习班。学生跋山涉水,积极参与金华县联合抗日演讲团宣传抗日,并缝制衣物等支援前线战事。
1944年,学校因战停办,1945年,金品黄在东阳马鞍山筹备复学,春秋两季共招收新生50多名,东阳中学教员兼任教师。次年,金品黄病故。七月,敌军撤退,学校随同东中迁入东阳城内开学。
在理事会力推之下,金华原校址未被废弃。严行任筹备复校办事处主任,只身奔走郑阳、鹿田查堪校产,征收租息,采办材料,备修建校舍需用,次年在金华原校址复校。叶熙继任校长。据记载,1945年,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273人,教师16人,超过成美女中即128人。
李元回忆,大姐李英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从八婺女中毕业,后辗转各乡村学校,教书育人,桃李缤纷,在文革期间受挫致残,退休后于家中病故。她曾言:“女人的坚强是从八婺女中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后,李清华接管八婺女中,任校长一职达23年之久。黄荷君回忆,校长是山西人,办学很专业,且时常走进课堂,听各科教师讲课,十分勤勉负责。由此,学校校风开明且严谨,成绩卓然,少有动员入学的情况。
八婺女中40载,孕育豪杰无数,曾有叶柏村任学校语文老师,长于古典文学,时而吟唱,时而讲解,曾有言“勇士当死于战场,学者当死于讲坛”,后任浙师大中文系教授,于身后选择树葬;有朱恒任美术老师,后任省文史馆馆长;胡培兆任厦门大学教授、博导;严行任校舍规划委员会主任;诸葛龙任教导主任。
在它的影响下,男女公平入学得以在新中国成立后在金华各大中小学校稳步推进,催生代代巾帼。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