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祖国,我们以这样的方式为您庆生

2019-09-26 08:50:24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胡敏霞 邱琪 彭丽莎

  记者胡敏霞 、邱琪、彭丽莎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一代代中国人在祖国大地上挥洒着热血和青春,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

  他们或是侦察兵,或是党员,或是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70年来,他们把青春镌刻在时代的年轮里,为祖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作出贡献。他们说,这是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在13亿中国人中,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有幸和祖国同生日,也有幸和名叫国庆、建国同名,他们说,这是时代所赋予的荣光。

  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记录他们的故事,道一声“祖国母亲生日快乐!”

  70年,我和我的祖国

  施更生:70年,我见证着中国国防力量的壮大

  “现在科技发展了,中国军事国防力量也越来越强大,作为一名老侦察兵,我感到非常自豪!”眼前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名叫施更生,今年已经87岁高龄。

  1949年8月,施更生参军入伍,这也是改变他一生的转折点。

  抗美援朝时期,他跟随部队入朝参战。回国后,他被调到浙江防空处,对于他来说,广袤的天空是一个全新的战场。1956~1959年,他在武汉大学和武汉雷达学院深造,取得本科学历。毕业后,施更生被分到雷达某团。在衢州某雷达站当了一阵子技术处助理员之后,他接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1960年他前往上饶雷达站报到。在那里,他遭遇了一生之中最为传奇的一段经历。

  1962年,U2侦察机开始对大陆进行侦察。这种飞机绰号“黑寡妇”,可在2万多米的高空飞行、照相、使用雷达侦察及截听通信。那段特殊时期,施更生所在雷达站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搜索U2的踪影。击落它的前提,就是发现它,并掌握它的飞行线路。

  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辽阔天空,想要发现一架小小的侦察机谈何容易?况且,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对手:U2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侦察机,它的实用升限超过2.4万米。飞到这样一个高度,当时世界上任何一种歼击机和高射炮都奈何不了它。而且雷达也有盲区,U2飞机飞得高,回波较弱,时有时无。为此,施更生经常和指挥员们凑在一块儿,就着一盏昏暗的小灯,在一张航迹图前交流心得,不断总结经验,研究U2的飞行轨迹和规律。

  1963年11月1日,那是一个让施更生永生难忘的日子。

  那天上午,他在指挥室坐镇指挥。突然,他跟战友们发现:雷达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微弱的回波信号!为了寻找U2,几个月来,施更生经常整宿整宿没合眼,跟大家一起,紧紧盯着雷达显示屏,跟心电图似的,一高一低,是一条毛毛糙糙曲折的线。没错,这正是叶常棣驾驶的U2高空侦察机。它大摇大摆地飞往甘肃,又折返飞往台湾。

  14:18……从那刻以后,这一雷达回波信号就从监测设备上消失了。没过多久,捷报传来:U2被击落,叶常棣被俘。施更生说:“那天,我们雷达站全体人员开心得睡不着觉。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很多战友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由于保障导弹部队成功击落U2,1963年年底,连队荣立集体二等功,施更生作为五连连长,荣立三等功。

  后来,地空导弹二营营长岳振华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这支部队也成为“英雄导弹营”,全营官兵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而施更生和这支神秘的雷达连,由于特殊原因,一直不为人知,成为这一重大事件的“幕后英雄”。再后来,他还去过大西北,保卫过原子弹试验场。1979年,他在宁夏山区一座雷达站工作,在山沟里摔了一跤,摔成三级伤残。1986年,他正式离休。

  从戎37年,施更生的大半辈子,都献给了寂寥隐秘、杳无人烟的山区雷达站。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他说,很幸运,自己为祖国强起来贡献过力量,也很幸运,自己见证着祖国的繁荣昌盛。

  余荣安:1949年,我坚定革命信念为党的事业执着拼搏

  余荣安1931年出生于浙江省遂安县。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军攻打浙江一带,很多同学都被迫辍学在家,余荣安却坚持上学。“那时候读书比现在要苦得多了,每个星期,我都要挑着从家里带去的米,翻过几座山才能到学校。尽管条件艰苦,可为了有书读,我愣是坚持了5个学期。”

  后来,他从衢州中学转学到杭州市安定中学,在这里他从一名书生成了热血青年。1948年,在杭州读书的余荣安结识了两位在浙大读书的遂安同乡——方友敦和张自立,他们都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倡议建立了“遂安旅杭同学会”,并邀请余荣安参加。“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开始接触大量进步书刊,我经常会在浙大的‘于子三’图书馆里看书,正因为这些进步书刊的影响,才让我成为了一名爱国爱党的热血青年。”

  1949年解放前夕,那一年,18岁的余荣安高中毕业。原本,他也可以和同学们一样离开杭州跑回遂安老家,可心中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的余荣安却选择留在了杭州。杭州解放后,他不但放弃回到老家,还放弃了考大学,积极响应省委“青年知识分子应走上工农兵结合的革命道路”的号召。6月,他便报考了“浙江省干部学校”。在学校学习期间,在班主任周吉庆和组织干事叶敬义的介绍下,余荣安还秘密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我现在都还记得自己参加入团的情景:晚上大家聚在操场上,没有灯,班主任就给我们举着手电筒,借着手电筒的光亮我宣誓入团了。”

  自那天起,余荣安便告诉自己:一定要为党的事业执着拼搏。1949年9月,余荣安服从组织的安排下乡贯彻省委六大任务,之后又积极投身到土改工作中,参加解放新区基层政权建设……那时候的余荣安才二十岁出头,可他的心中却是满腔的革命热情。

  1958年,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事业一帆风顺的余荣安被开除党籍,撤销职务,被下放到温州、金华农村。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余荣安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机遇。正巧那一年,金华四中正在招聘老师,他便正式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站上三尺讲台,余荣安认真对待每一堂课。1983年,余荣安因其优秀的教学表现,被调到金华七中(青春中学的前身)当校长。在外人看来早已无可救药的七中,余荣安却拿出了“势如破竹”的气势来进行整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抓党建、提高学校收入、提高教师福利、优化学校的配套设施……经过10年的努力,学校先后获得了“市级文明单位”、“省级先进党组织”等多项荣誉,曾经的“差学校”俨然成为了一所优秀学校。“

  1992年,余荣安离休之后仍心系教育,先后经办和创办了金华市园丁学校城西分校、金华市园丁学校、金华市江南高级中学和金华市公关人才学校,先后培养普高、职高、中专近千名合格毕业生,并筹建金华市首个县级离退休教师协会。

  从青年、中年再到老年,余荣安的这一生经历了太多苦难,可是他却说:“不苦,因为就算是在最苦的时候,我心中的信念依然是坚定的。你看,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让我们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

  我和祖国同名

  金建国:我的名字承载父母爱国情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所有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送上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祝福。金建国,同样以他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爱。

  1969年1o月1日,正是新中国成立二十周年,金建国出生了。“我的父母当时都是普通的农民,他们经历过战争与动荡,给我取名为建国,是抒发爱国情怀的一种表达方式吧。”能以“建国”为名,金建国表示很”自豪”。

  金建国回忆,小时候的日子非常的艰苦,吃不饱穿不暖是常事。虽然不是和祖国同岁,但金建国表示,自己也亲眼见证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改革开放到香港回归,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沙子路到水泥路......不管是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祖国都有了质的飞跃。对于今天的生活,金建国表示非常的满足,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家庭幸福,事业稳定,日子过得很滋润。

  金建国18岁的时候参军入伍,经历了四年的军旅生活,在22岁时退伍。挺拔的身姿,不屈的意志,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奉献,这是每个军人的写照。如今的和平生活,都是无数革命烈士无畏艰险和困苦,抛头颅洒热水换来的。参军四载,磨练了意志,金建国表示,参军入伍的意义非凡,也让自己更加懂得了爱国情。

  作为婺城区环城村的村支书,金建国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爱国情怀。1995年底,26岁的他成为了环城村主任。环城村作为一个城中村,居民土地面积少,如何提高居民收入是个难题。由于土地面积少,村两委决定把居民个人的土地统一变成集体土地,通过出租房屋的方式增加收入。现如今,村里的老年人每个月能有一千元左右的收入。从村主任到村支书,转眼间,24年过去了,但金建国仍旧在环城村兢兢业业,默默地付出。“我觉得自己没做什么值得骄傲的成果,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百姓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金建国作为一个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对祖国深沉的爱。目前,环城村两委只有五个负责人,大大小小的事,金建国都亲力亲为。不管是城中村改造工作,还是二七区块征迁工作,金建国都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双城战略”,尽心尽力,努力做好村里的建设工作。

  金建国说,有幸看着自己的国家一步步地强大,非常地自豪。他表示,自己会继续坚守岗位,践行好自己的使命,无愧于国家和百姓的期待。在生活上,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无愧于建国这个名字,无愧于父母的期待。

  虽然没有曲折离奇的人生际遇,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悲欢离合。可是,如今的生活却是千千万万的先烈和许许多多像金建国一样默默无闻的“建国者们”一起开辟出来的。

  钱建国:我的名字值得骄傲一生

  “钱队长,我们这边遇到点问题,你能过来帮忙看看吗?”“钱队长,我们一定按照你的要求,站好岗。”临近国庆节,金华市政府大院的安保工作也显得尤为紧张而忙碌。钱建国作为市政府大院保安队的领班,更是不敢有半点马虎。“我干这一行已经有16年了,守好门站好岗已经成了我身上的一份责任。”

  1983年2月,钱建国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里,父母希望他长大以后能够保家卫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便将他取名为“建国”。往后的日子里,“钱建国”便成为了他的标签,走到哪,大家都喜欢叫他“建国”。

  “作为‘80后’你会觉得‘钱建国’这个名字土吗?”“不会,我反倒觉得挺让我自豪的。”虽不是与祖国同生日,但对于这个名字,钱建国却听起来分外自豪,同时,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建设祖国,保家卫国”的信念。

  19岁那年,村里开展征兵工作,钱建国二话没说,便跑去报名参军。但是,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被录取。“真的很遗憾,没能参军,不然就可以去保家卫国了。”提起那时候没有被征兵处录取,钱建国的心里还是有着满满的遗憾。

  20岁那年,钱建国在市政府当起了保安。保安的工作内容无非就是确保出入人员有序,这个工作说起来简单,但事实上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时常,钱建国和同事会遇到不理解他们工作的人,对方往往会破口大骂;又或者是遇到一些蛮不讲理的人,做出过激的行为,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钱建国始终认真对待,坚守岗位,“只有我们把好安全关了,才能保障政府大院里每一位人的人身安全。”钱建国说。

  于是,钱建国每天的工作内容不光是要严格核实每一位进出人员的身份,还要在政府大院走上几圈,把大院里的每个角落都巡查到位,确保无安全隐患。正因为如此,每天他微信里的步数都是以万起步。

  “当不了兵,保卫国家是做不了了。但是作为一名保安,我想尽自己的努力守护好一方安全,这也算是保家了。”一如他的名字一样,钱建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劳动着,用实际行动来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说起这么多年来国家的变化与发展,钱建国有不完的话。“现在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越来越富强了,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就拿我自己的这个工作来说,这几年的待遇也是越来越好了,生活根本不用愁。”

  祝福你,我的祖国

  黄礼耀:“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要感谢我的祖国”

  当记者走进城中街道明月楼社区黄礼耀老人所在的小区,到达他居住的那栋单元楼下时,老人已经热情地站在门口迎接了,“见到你就好了,我们小区正在整治,路不好走吧?赶紧进来坐。”见到记者时,黄礼耀便热情地招呼起记者来。

  老人的家,陈设简单朴素,干净整洁,桌子上摆放着各类书籍以及报纸。黄礼耀老人出生于1925年10月1日。谈起自己和新中国同一天生日这件事儿,老人顿时打开了话匣子。“我很幸运,新中国成立后,每年10月1日都能和伟大的祖国同过生日。今年,考虑到家里太挤,儿子女儿们计划带我去饭店,一家人聚在一起为祖国庆祝,为我庆祝。”黄礼耀笑着说。

  上世纪20年代,黄礼耀出生在金华一个九口之家,家中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第三。据老人回忆,那时自己的父亲在外经商,母亲在家照顾几个孩子的起居,生活条件还算富裕。黄礼耀先后在长山小学、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校(现金华一中)读书,接受着良好的教育。然而,宁静幸福的生活在上世纪40年代初,就此打住。当时,浙赣战役爆发,日军向金华一带发起了进攻,抢杀夺掠,无恶不作,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家里的贵重物品,还有粮食全被抢走,我的一个姐姐和弟弟也在战争中去世了。”为了躲避战乱,黄礼耀跟着家人逃到了龙游避难。在之后的日子里,黄礼耀努力进取,顺利考入会计专科学校进行学习,后来因成绩突出被派往当地镇政府负责会计工作。21岁时,黄礼耀加入了游击队伍,与士兵们一起英勇抗日。

  1949年,黄礼耀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先后在兰溪军管会、金华市商业局任职,为新中国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倾注了心血。

  虽然在人生道路上经历过许多曲折和磨难,但黄礼耀积极乐观,懂得珍惜生活。1984年从金华市商业局离休以后,黄礼耀与青梅竹马的妻子用心生活,精致生活。夫妻俩一起在家看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养养花草,写写喜欢的书法,有感而发地写几首诗词,幸福满溢。除此之外,黄礼耀还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

  “国家发展得好,政策好,才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黄礼耀说。

  2018年,妻子去世后,黄礼耀一人生活,一日三餐则由保姆照料。老人说,儿女们、孙子孙女都非常孝顺,时常过来关心他的生活状况。“我人到晚年,没什么可忧心的了,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高新科技的美好成果,已经倍感幸福。”老人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和祖国一起过生日。

  采访的最后,记者给黄礼耀录了一段视频,在新中国70岁生日到来之际,老人对生养他的祖国送出了浓浓的祝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祝我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更幸福安康,大家一起携手同心,共筑中国梦。”

  王全云:“入党70年,祖国一直记得我们”

  在婺城区新狮街道盛世珑城小区,有这样一对老人,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搀扶,相依相靠,着实羡煞旁人,更可贵的是,他们都已年近90岁。他们就是王全云和李德祥夫妇。每每谈起这对老夫妇,身边的亲朋好友无不赞声连连。

  近日,王全云夫妇收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感动万分。老人激动地说,“这是来自祖国的关怀,说明国家一直记得我们。”

  王全云是一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可以说,她的一生始终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儿去,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工作。”

  1932年4月,王全云出生在浙江新登县(现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194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新登县府担任科员、干事,在开化县任财税局副局长、金华市(县级)卫生局局长等职。几十年来,她把对工作的无限热忱转换成对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尽职尽责,面对每一次困难的勇于担当。“她就像是一个女中豪杰,一步一个脚印,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从未停下奋勇向前的脚步。”由于王全云听力不好,采访时,丈夫李德祥当起了传声筒。“他就是我的耳朵。”王全云幸福地对记者说。

  在王全云夫妇身边,各类书籍、报纸以及年轻人经常使用的电子设备,都能看到。对于夫妇二人而言,这些东西的主要功能不是娱乐,而是学习。报纸上的各种新闻,微信朋友圈里的新鲜事,网友们热衷的新话题,他们总会翻一翻,看一看。“人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即使老了也要不断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在李德祥眼里,妻子王全云是一个不服输的女性,1987年离休后仍然努力学习。20年前,她进入金华老年大学,学习书法、保健等。10年前参加离休干部书画协会,金华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练习楷书、隶书、篆书等,连续多年参加书法展览。

  在王全云眼里,丈夫李德祥好学善思,几十年来笔耕不缀,不懈追求。他爱好摄影、旅游、弹钢琴,年过八旬时又拜自己为师,学习书法。在他70岁那年举办了专场钢琴演奏会,用了8年时间游览了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并编写了《瑞东游记》,记录夫妇二人的旅途点滴,生活十分充盈。

  “时间过得真快,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祖国发展得越来越好,各个城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全云感慨地说,看着金华从原来遍地茅草屋、农田,到现在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道路四通八达,她就很为自己“第二故乡”的发展感到自豪。

  如今,王全云夫妇虽已耄耋之年,但他们积极乐观面对生活,每天坚持自己做饭,自己打理穿衣住行。李德祥老人说,“生活是美好的,我们每天早上5点起床,没有落过一个朝霞。”提及对祖国的祝愿,夫妇二人坚定地说:“我们有幸见证了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逐渐到强起来的过程,也为此努力过、拼搏过,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年轻党员干部的奋发有为下,未来的祖国会更加繁荣富强。”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