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阅读请扫二维码
记者月映红、邱琪
数十年前,在老师眼中,他是对知识充满好奇心的学生;而现在,在学生眼中,他是可亲可敬的老师;在同事眼中,他笑容可掬、敏捷睿智,是“最不像院长的院长”,而在周济林自己眼里,他只是一名平凡科研路上的攀登者。
周济林,现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原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导、院长。1995年在南京大学天文系获博士学位,2003年被聘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星系统动力学、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他带领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在南极天区发现100多个系外行星候选体。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曾任《中国科学G刊》(力学/物理学/天文学)编委,“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编委。作为业界专家,周济林在天文领域卓有建树。
在生活上艰苦朴素 在学习上力争上游
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见到周济林时,他穿着一身正装,神采奕奕,亲切的笑容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由于周院长的工作时间安排得异常饱和,所以能给记者采访拍摄的时间并不长。为了尽量多给记者一些时间,周院长主动腾出了自己的午餐时间。他说:“家乡人来了,我一定要尽力配合”。
那一天,记者坐上了周院长的车,乘车前往南京大学左涤江天文台。天文台一楼展厅墙幕上恒星的世界、伽马射线暴、系外行星探测、壮丽星系全方位展示了宇宙星系的系谱图,楼上几吨重的卡塞格林望远镜与头顶只有一层地板之隔,只要轻声呼吸,就能听到它追踪天体时电机旋转的嗡嗡声……这座全国设备最好的教学天文台,矗立在校园制高点,让人存有无尽的好奇和向往。
在天文台,周院长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以及几十年来的天文研究成果,并带领大家领略天文魅力,感知壮美太空。
1969年,周济林出生于婺城区罗埠镇山下周村。他从小得益于父母的教诲,养成了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品德。1983年,周济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金华一中。在金一中,他专心听课、用心思考、尽心求知,珍惜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那个年代,我们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课余时间,我会约上几个同学一起来到学校附近的山上看书,散步。”
周济林说,在家乡的学习生活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时,金华一中还在蒋堂办学,学校离家10多公里。为了节省一两块的火车票钱,他选择了骑自行车上学,每月父母给的零花钱也都存着舍不得花。“我特别想念家乡的梅干菜,读书时,我每周回学校都会带一袋米和一桶梅干菜,赶上伙食好的时候菜里还会有猪油渣。”周济林笑着回忆,吃梅干菜可以说是当时读书人的一个“传统”,久而久之大家都称之为“博士菜”。很多人就是在这廉价又易保存的梅干菜的陪伴下度过了读书生涯,所以不知从何时起,梅干菜成为了周济林在家乡的甜蜜回忆。
周济林很珍惜在家乡念书的时光,他用自己的艰苦朴素,孜孜不倦换来了丰硕的学习成果……
在璀璨星河中徜徉
在周济林的自述中,高考后,他的专业选择颇有“随性”的况味。但事实上,学霸的向学之旅总有着任性的资本。谈及本科报读天文系,周济林坦言,进入大学前从未接触过天文,选择天文,是因为一直以来他比较喜欢数学和物理,喜欢自然现象中的科学和逻辑;而天文既可以了解和学习数学和物理知识,又有许多十分新奇美丽的自然现象。
1986年,周济林顺利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攻读天体力学专业。在这里,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宇宙膨胀、超新星爆发、宜居行星搜寻等美妙的字眼,伴随着他充满挑战的大学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周济林努力学习有关课程,不断从文献,理论、观测性的文章中汲取知识,追寻自己的兴奋点。对于他而言,“没兴趣的话,做学术研究是坚持不下去的。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认知的过程。”
周济林曾先后赴美国加州大学圣科鲁兹分校和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多位国际上顶尖的科学家,大家相互交流,分享最新的科研动态,极大地拓宽了视野。
1995年,天文学系天体力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后,周济林留校任教。他把求学生涯中形成的朴素求真的风格也带到了课堂上。他自言是一名随意平和的老师,希望自己的课堂更为开放和活跃,“很多同学喜欢课后来问我问题,我会建议他们提前发个邮件约好时间,最好是同学们几个人约好一起来,我还可以准备个ppt给大家讲解,教教大家怎么分析处理数据,共同探讨。毕竟对于我们老师可能只是一会儿的时间,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可能是一辈子的事。”
在南京大学任教的20多年,周济林犹如雄鹰一般,带领学生们在探索天文的广袤天地间展翅高飞,自由翱翔,并培养了一支年青的队伍。
科研没有止境,只有不尽的探索
今年10月初,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了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家获得者。当天,周济林乘坐的飞机抵达澳门机场,刚开手机就接到了各大媒体打来的电话,得知“系外行星发现”得到诺贝尔物理奖的消息,他第一时间向媒体记者解读其中的意义,并被争相报道。
作为一位科学家,周济林视野高远,洞察深刻,讲话兼具幽默与哲理。他所带领的团队是一个处于国际前沿水平的团队,在系外行星系统的探测、统计和形成理论等方面有着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
周济林带领的课题组参与了南极的一个巡天项目。那里冰天雪地,气候寒冷干燥,条件非常艰苦,但这片大陆也拥有天文学家最喜欢的连续42天的极夜。
由于冬季气温很低,最低可达到零下83摄氏度,人在那里是没办法过冬的。所以,科考队先在头一年的夏天过去,把望远镜放置并调试好后离开,让它工作一年,第二年夏天再去把数据“扛”回来,期间通过卫星来传输部分数据。
通过这样的观测模式,课题组利用在南极的小望远镜CSTAR得到数据,在2014年发现了6颗高置信度的系外行星候选体,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南极天区发现系外行星的科考团队。2017年,周济林带领的课题组又在南极发现了100多颗的系外行星候选体,文章均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ApJS)。
除此之外,周济林的课题组也在号称“世界第三极”的西藏设立了天文台。目前,位于海拔5100米的西藏阿里天文台已初步建成,在这里放置五个小望远镜,进行系外行星的搜寻。
据周济林介绍,目前课题组正与航天五院一起推动一个用于探测系外行星大气、寻找生命痕迹的空间望远镜计划。旨在寻找太阳系近邻的另一个地球的大型空间计划——“觅音计划”,去年也获得国家高层的关注。
“科研没有止境,只有不尽的探索。”周济林说,未来,他希望与团队在这些新的领域,有新的突破和成就。
游子归来,乡音未改;家园依旧,乡情更浓。无论在何处奔波、忙碌,故乡永远是周济林心底最温暖的牵挂。
“平均下来每年回家三四次,家乡的点滴变化,让我万分感慨。”他感慨于,旧貌换新颜的各具特色的文化长廊,乡间小道让他找回了儿时记忆;灯光璀璨的道路、改造提升后的老旧小区,让婺城容光焕发;城市“颜值”越来越高,“气质”越来越好,家乡的发展令人振奋!
周济林说,相信婺城未来几年的发展是巨大的,是喜人的,衷心祝愿2019婺城首届发展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婺城的发展越来越好。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