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马晓芬)春日婺城水稻田,广阔无边、一派繁忙。在琅琊镇泉口村连片稻田里,两台翻耕机隆隆作响、来回穿梭,开沟机、施肥机轮番作业,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图”赫然展现在眼前。
种粮大户陈建新告诉记者,今年计划种植早稻800多亩,两台翻耕机每天能翻耕40亩左右,开沟机、施肥机每天能完成80亩左右,随后利用无人机播种,每天能播种130亩左右,20天就能完成整个春耕春播。依靠各种农机,种粮越来越轻松。
早在1985年,陈建新就在村里务农,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是小打小闹。真正开始大面积种植始于2009年。而2022年,他一口气从原来200多亩增加到800多亩,种粮面积增加数倍。“之所以敢种这么多田,全都托党和国家的福。现在种粮有各种补贴,还有农机、农技支持,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种粮就是种下了农民的幸福!
跨进开沟机,陈建新驾轻就熟地操作起来。机轮过处,一道道沟印清晰醒目。陈建新妻子刘祝萍告诉记者,以前,从翻耕、开沟、施肥到插秧,全都要靠人工。“现在好了,从翻耕、播种、收割到烘干,一条龙全都由农机完成,省力、省时、省心得多。”她快人快语,“稻田实现机械化,一定要感谢‘非粮化’整治。”
刘祝萍向记者解释道,搁以前,东一块西一块田,农机下去也没用。通过“非粮化”整治,稻田集中连片,农机想上就上,而且提升了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粮田真正成了“良田”。
她还举了个例子,“前些日子,我们通过轨道式运秧机将秧盘运送到田里生长一段时间,以备机插。水稻田宽阔平整,运秧机像小火车一样驶进驶出,非常方便。”
据了解,自婺城区开展“非粮化”整治工作以来,琅琊镇大力推进“非粮化”整治工作,多措并举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在此过程中,组建“非粮化”整治工作专班,按照网格化,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对“非粮化”现象、全镇粮食功能区种植作物情况进行摸排,并根据摸排结果制定整治方案,全面做好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全镇“非粮化”整治面积已达8600多亩。
与此同时,琅琊镇积极帮扶种粮农民对接政策、机械化作业和农技指导,发挥好支持作用。仅泉口村就铺设了4公里左右机耕路,完成了14座山塘水库的加固、清塘泥工程及配套设施,确保粮田灌溉和机械化便捷。
“非粮化”整治带来的红利,可不止种粮农户享有。65岁的村民陈志财,家里10多亩粮田承包给了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租给了陈建新。他笑着说:“除了每年能有每亩750元的租金外,在种粮大户的农田里干活,还能拿到每天18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比自己种粮还划算。”
放眼婺城,春绿千里沃土,无数农民正用辛勤的汗水播种着幸福,丰收可期。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