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金华有个四牌楼

2025-05-14 09:13:55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赵如芳 文 楼冀阳 摄

  金华传媒记者赵如芳文 \楼冀阳摄

  四牌楼是金华市区很有存在感的地方。四牌楼市场、中医医院分院、双华小笼包、兰雅水饺……如果你知道这些,应该离“老金华”这个称呼不远了。

  顾名思义,四牌楼这里应该有牌楼,但牌楼在哪里、长什么样,“老金华”也说不上来。一个以牌楼命名却没有牌楼留下的地方,就这样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老城区,曾繁华

  《光绪金华县志》记载:四牌楼位于当时金华府“南八隅二坊南街”,街巷“自酒坊巷南口西至天长巷口”。

  如今的四牌楼指哪块区域?仁者见仁,《金华城老街巷》一书里介绍:四牌楼是金华城一条重要的老街,今解放东路东首一段,所属明代金华府城四牌楼街。也有人认为,以解放东路和胜利街交叉口为圆心,向四周延伸百余米,就是四牌楼的区域。

  如今的四牌楼不那么起眼。胜利街两旁的住宅,都是六七层的样子,房龄起码二三十年。沿街店铺倒还热闹,有菜场、快餐店、烟酒店、培训机构、快捷酒店、超市、口腔诊所……看上去和其他地方的街巷区别不大。一些老居民还记得,作为金华的老城区,四牌楼曾与小码头等地共同构筑了市区的繁华热闹。也许是靠近婺江和古城,也许这里是江北为数不多的一块平地,20世纪60年代初期,作为城东的主要街区,四牌楼的商业氛围非常浓厚。

  “那时有新华书店,位于解放东路和桂林街交叉口,我家就住在新华书店楼上。”网友“金华山人”回忆,那时书店的生意好,对面还有个小吃店,很有名气。他努力回想半天,也没想起那个小吃店的名字。但他记得,在现今如家酒店的位置,曾有一个印刷厂。

  四牌楼曾有个豆腐店,至今让一些老市民印象深刻。20世纪60年代,豆腐凭卡供应,6分钱一公斤,数量有限,很多孩子凌晨四五点去排队。市民黄秋芳小时候住在石榴巷,十几岁的她每天早上看到邻居家孩子闹哄哄出门,高高兴兴地拎回一大篮豆腐,觉得好玩,也跟着他们一大早起床去四牌楼排队,拎回一大篮豆腐,不料被爸爸骂了一顿。

  《金华城老街巷》记载,四牌楼有跨街“中和坊”“归仁坊”“安仁坊”“悌顺坊”等石牌楼,历史上系中市街范围内热闹之地,店铺林立,有天福堂药店、布店、书店、饭店、文具铺、中药铺、邮递铺、说书场、火腿山货店、茶叶贸易行、酒行等。1949年后,四牌楼曾有新华书店四牌楼店、人民邮电四牌楼分店、金华文化馆、大华布店、人民理发馆四牌楼分店等。

  老市场,老街坊

  时过境迁,四牌楼的商业地位渐渐转移,四牌楼市场留了下来。日前,记者走进市场,蔬菜、肉类、豆制品、水产、调味料……一应俱全。

  “我们这个市场可有历史了。”四牌楼市场经理缪俊骅介绍,市场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几经变迁,2014年按照省级放心农贸市场进行改造,现有经营户30多名、摊位80多个,都是老经营户,在这里坚守多年。“以前的规模还要大,市场后面的停车场也曾是经营范围。”缪俊骅说。

  因为有历史,所以承载了很多记忆。20世纪90年代初,王倍悦还在读高中,妈妈在四牌楼市场卖水果。“那时的市场和现在不一样,没有大门,敞开型的,人气很旺。”后来,她妈妈将水果摊从市场里搬出来,开在旁边一个小弄堂里。小弄堂里有兰雅水饺,还有一个粽子店,生意都很好。兰雅水饺的故事,我们等会再讲。

  也是20世纪90年代,家住金东区曹宅的胡春兰和丈夫邢健民将肉摊从将军路搬到了四牌楼市场,经营至今。“现在条件好了,当年真是辛苦。”夫妻俩脸上泛着笑容,回忆起过去卖猪肉的日子。凌晨3点半起床,夫妻俩一人骑一辆自行车,每辆车拉一头杀好的猪,披星戴月骑行15公里来到市场。后来条件好了,自行车换成摩托车,又换成汽车。夫妻俩起早摸黑,养大了两个孩子,如今还在坚持经营,何时退休没有计划。

  和胡春兰一样,68岁的王建芳也是四牌楼市场的老经营户,在这里卖了20多年蔬菜。每样蔬菜不多,层层排列。“我也不知道有多少种蔬菜,大概有五六十种吧。”等候客人的时候,王建芳手脚麻利地削着荸荠。如今,超市里也有蔬菜卖,沿街卖肉的店面也会售卖蔬菜,市场的生意受到影响。王建芳心态平稳,孩子大了,她也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能做多久是多久。

  这天上午10时许,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来到了市场,保姆根据她的需求买了猪肉、赤豆、百合。她们是市场的常客。老人叫徐华英,今年100岁,曾在四牌楼小学教过书,住在桂林街。去年,她还能走路,后来因为膝盖疼痛,坐在轮椅上,隔三差五来市场。“我到这里,一来是买菜,二来也为了看一看,散散心。”徐华英声音不大,思路清晰。晚年体能下降,来买菜时经营户们很照顾,有时会把菜递到她手里。

  老市场,老街坊,就这样相互依存。

  老店铺,老顾客

  虽然人气不比当年,但毕竟是老城区,四牌楼还是有一些老底子。要找三十年老店,可以在这里试试。

  双华小笼包水饺店,店里牌子上写着“三十年老店”。店面不大,设施简单,几张木桌,桌上摆着辣椒酱、醋。不要看不上这些旧桌子旧椅子,就餐高峰时刻你不一定抢得到。这里的小笼包比其他地方略大,一笼12个,一个两元。咬一口,皮有嚼劲,猪肉香葱的馅料鲜美,有汤汁。顾客贪吃买多了,打包带走,店主建议明早煎着吃。

  上午10时多,不是饭点,兰雅水饺店里也有客人。“我开水饺店,实打实超过30年了。”老板娘裴菊萍双手熟练地搓着汤圆。她年轻时在西市街冷饮店上班,下岗后开起水饺店,在四牌楼市场旁边的一个弄堂里经营多年。饺子有笋肉馅、韭菜猪肉馅、虾肉馅等,还有豆腐馄饨和汤圆。皮现场擀制,包出来的饺子个头偏大,馅料饱满,弄堂里的小店常常挤满人。2015年,裴菊萍将水饺店搬到了胜利街沿街的两间店面,空间扩大了,环境也明亮了许多。

  一些老居民搬到了其他地方,但他们还记得兰雅水饺,隔段时间回来重温老味道。79岁的吴林森走进店里,要买两盒生水饺。“我们家从我妈妈开始吃兰雅水饺,后来到我、我的孩子、我的外孙,都在这里吃过。我妈妈去了养老院后,给我打电话,要吃兰雅的豆腐馄饨。”吴林森伸出4根手指,代表一家四代在这里吃过饺子。“你知道我现在搬到哪里了吗?”吴林森自问自答,“我都住到秋滨了,今天骑电动自行车过来买饺子。”裴菊萍感叹:“我快70岁了,快做不动了,生意靠这些老顾客撑着。”生水饺打包好了,裴菊萍叮嘱:“宽慢啊。”吴林森骑上电动自行车,从四牌楼离开。

  金华人熟悉的范记馄饨,也在四牌楼开过,如今搬到了中心医院的东门对面。在四牌楼住过的人口口相传,他们家的馄饨摊传了四代,最早是挑着担子到中山路去卖的。这又是一个长长的故事,故事里有四牌楼的一段历史……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