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当村民致富“红娘”
———记白龙桥镇虹路村来料加工经纪人王桂英
在白龙桥镇虹路村一提起王桂英这个名字,就会有不少农村姐妹为她竖起大拇指。在假发这片来料加工的天地里,王桂英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创业的经历不仅为她自己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同时也为那些勤劳、善良的农家姐妹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为村中孤寡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保障。谈及创业之初,王桂英说,上世纪90年代初她已经开办来料加工点,主要从事假发半成品加工。由于她手巧,做活心细认真,很快就赢得了客户的信任。王桂英在自己慢慢致富的同时,也不忘带领村里的妇女们共同致富。农村里没文化,找不到工作的姐妹占大多数。在她的带领下,上至70余岁的老奶奶,下至40岁的农家妇女都逐渐加入到该行业中。为了扩大规模,她还广开门路跑到邻边各个村,从村中选出一名能干的妇女作为来料加工经纪人,让她在自己家设加工点,并按照一个村一个款式的形式,把活分配到各个加工点。目前,她所联系的加工点遍布了婺城区的50多个村,仅白龙桥镇就设立了4个加工点有1000多名大妈、大嫂加工王桂英的产品。
干活的人多了,质量也得跟着上。为把好加工产品质量关,王桂英不但手把手地教姐妹怎么做,还经常主动上门到各加工点开展技术辅导。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姐妹和无人供养的老人。“像我这样腿脚不便,在外赚不到钱了,只能呆在家里,于是我就从王桂英那接一些简单的手工活,凭着感觉摸着做,现在做熟练了,一天下来,也能赚上20多元。57岁的汤小妹对记者说道,她原先在工地上干活,每天领40多元的工资,一次意外事故伤了脚,老伴也没有收入,两个人只能靠着接点手工活贴补家用。汤小妹说,现在村里谁家有人想找点活,挣点小钱都会想起王桂英,而她的加工点也成了村民们的“加油站”。村民中也有手脚勤快,依靠来料加工挣“大钱”的。据王桂英介绍,一名叫“银莲”的妇女是村中速度最快的加工人,2分钱一根的辫子,她一天可以挣上五、六十元。
“自己有钱了,也可以为儿子减轻负担。”79岁的胡奶奶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她的心声。胡奶奶的老伴已经不在了,她的两个儿子经济条件都不好,能给的赡养费很少,“原先我自己种菜,每天早上挑到集市上去卖,换回点米。现在日子好多了,政府每个月给我60元养老金,再加上自己接点做假发的活,生活就有保障了。”王桂英告诉记者,类似胡奶奶情况的孤寡老人村里还有很多。
目前,王桂英的来料加工点已形成以假发为主、头花为铺的多品种加工。看着生意越来越红火,她的丈夫贾师傅也转而成为她工作上的得力助手。为了照顾生活困难的残疾妇女和孤寡老人,王桂英购买了一辆面包车,由丈夫将来料加工半成品免费送货上门。她说,几年的实践让她明白,作为经纪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诚信”两个字,经纪人与加工者之间是一种手足关系,作为一个好的经纪人,必须本着这样理念去做:给加工者发钱就是给自己发钱,保护客户的利益就是保护自己的利益。
由于金融危机对义乌外贸业的影响,现在王桂英的生意比前几年小了些。加上生产假发来料加工同行间的竞争,有部分厂商出现了扣压货款的现象。“忙活了一年,钱都还在厂里的老板娘那里。但是对于村民,我依然坚持当日交货当日付款。”谈及面临的困难,王桂英感慨万分。“有时我是一边拿不到资金,一边还要不断地往外掏钱,只能申请贷款维持。”王桂英说她真有想放弃的念头,可看到同行们也在艰难地维持,看着村里的妇女、老人通过来料加工解决了就业问题,她又坚定了继续做来料加工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