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忙着制作蔑制品的胡崇有、叶正竹夫妻俩。
前几天,记者慕名来到远在山区的塔石乡,寻找该乡吴庄村篾匠师傅胡崇有、叶正珠夫妇。没想到,两人并不难找,在公交汽车停靠站旁边的一排店铺里,记者很容易就看到了一件件或悬挂或摆放的蔑制品,而夫妇俩就在店里忙碌着:一个锯竹、破竹,一个撕篾、编织。两人手艺都很娴熟,直让人看花了眼。听说记者对制蔑手艺很感兴趣时,他们招呼我们喝茶后,便一边忙活一边和我们闲聊。
“我们都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叶正珠说,因为兄弟姐妹多,家庭负担重,她20岁就开始跟哥哥学做蔑,到现在已经有24年了。丈夫胡崇有比她大三岁,当时家境也不好,也学了这门谋生的手艺。“他人勤快,脑子又聪明,跟人学手艺,很快就会了。”叶正珠笑着说,两人成家后,夫唱妻随,依靠篾匠这门手艺过起日子。
据叶正珠介绍,一直以来,竹编是农村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如筛子、匾、大箩、小箩、菜篮、畚箕等,而香篮、食篮、鞋篮等细篾竹编器皿不仅实用还很漂亮,制作工艺相对难度大些。“首先要会劈篾,这是基本功,篾劈好后要刮得很光滑、很柔软。然后,要根据器具需要剖篾。编的时候也很讲究,有时候可以编织一些花纹。”胡崇有一边细细地将蔑条刮齐整,一边说,“做这个行当需要很小心。竹篾和刀一样薄,手掌上、胳膊上受伤是常有的事。”听说,有一次,叶正珠在削蔑丝的时候,不小心让飞起的竹屑扎到眼睛,直到现在她还时常感到眼球隐隐作痛。难怪有人说,“千学万学,不学篾活;磨破衣服,割伤手脚”。但夫妇俩对此并不后悔,他们认为,有手艺心里有底气,总能够维持生活。
做好了器具,要怎么卖呢?叶正珠介绍,新品制作后到一般会赶到集市去卖,特别是各个乡镇的物资交流会,买篾制品的客人就多一些。有时候,他们也会参加有关单位或部门组织的展销会,借大的平台推销自己的产品。“今年3月下旬,区政府举办了油菜花节,我们也参加了其中的农产品展销会,摆了一个摊位,放了很多新品。”胡崇有说,当天销售额达近千元。平时,本村的或者周边村庄的人,也会根据需要来订做,但数量较少。特别是现在塑料品多了,蔑制品价格相对较高,从二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买的人更少了。
“在我们乡,还有一批做蔑的人,因为销路没有保障,大部分人都改行了。因为花了时间和精力,却没办法维持生计。”胡崇有夫妇俩异口同声地说,现在,除了订做的产品,夫妻俩每天编织两三个大件的生产用具或若干小件的生活用品,销售给来塔石观光的游客,卖掉的钱基本都用在日常开销上。“女儿上大学,儿子上初中,家里的生活压力很大。做蔑赚的钱实在不多,但这门手艺不想丢掉。”胡崇有说,2000年,自己承包了10亩荒山,和妻子两人种竹子、茶叶,以降低生产成本。如今,夫妇俩的竹制品加工用的就是自家的竹子,虽然辛苦但也有收获。“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人肯学,我们想把制蔑手艺传下去。”夫妇俩真诚地说,同时还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帮忙牵线搭桥,为这些传统手工竹制品寻找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