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论坛
营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批评风气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向全党大声疾呼“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这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批评难、批评领导更难、批评“一把手”难上加难的状况,已成为党内生活及党的建设上的一个顽症,不仅导致党内外积怨甚多、隐患重重,而且严重制约着党内监督的水平及党内生活的健康发展,加剧党内生活庸俗化。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在党内生活中存在着种种党内批评的“禁区”,从而阻碍着党内批评的正常开展。
直面现实,我们应当承认,党内事实上存在着若干有形无形的批评“禁区”。例如,对本地本部门领导不能批评,对上级领导不能批评,对领导干部搞歌功颂德不能批评,对领导干部的特权问题不能批评,对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不能批评,对领导干部任人唯亲、用人失误不能批评,对领导者在利益问题上涉嫌暗箱操作不能批评,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在查处党内案件上有悖于从严治党要求的做法不能批评,对领导干部不能公开点名批评,等等。这些批评的“禁区”,虽然绝大多数都没有具体的党内文件规定,但在现实的党内生活中却早已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做法,仿佛约定俗成,大家心照不宣,不能去触碰。谁要去触碰这些“禁区”,那么一定是“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禁区”多了之后,党员开展党内批评的空间相应就变窄了。
列宁在他的党建名著《进一步,退两步》中,讲了一段与党内批评息息相关的话:“一个政党假如不敢照实说出自己的病,不敢进行严格的诊断和找出治病的办法,那它就不配受人尊敬了。”这对于我们突破党内批评的种种“禁区”,大兴党内批评之风,具有启示的、振聋发聩的作用。这就不仅需要我们通过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切实保障党员权利、改善党内生活环境、健全党内制度法规等路径去推进党内批评的健康发展,更需要我们在立党为公的旗帜下始终保持一种有自知之明、能自我更新的高尚情怀。
——资料来源:2010年6月21日《学习时报》
国际观察
学一学南非式的“寒酸”
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的开幕式在很多人看来是够寒酸的,没有复杂的道具和奢华的场面,舞台却怎么看都有些“草台班子”演出的风范;气魄挺大,喊出了“非洲欢迎你”、而不是“南非欢迎你”的口号,可表达出如此壮丽构想的,却不过是几十个人用布拼成的非洲地图和一个用木块之类匆匆拼接起来的木台,而且连一次彩排都没有;大型开幕式组字方阵规模小得可怜,更“寒酸”的是,这一切只用了半小时多一点就结束了。是南非人花不起那么多钱么?当然不是。为办好这届世界杯,南非联邦和地方政府共计花费52亿美元,其中仅场馆投资就达18亿。这么多钱都花了,这么多事都折腾了,难道他们会吝惜这办开幕式的一点钱么?
南非人自有南非人的逻辑。国际足联在不久前刚刚随机抽访了1000名南非人,受访者中89%的人认为,不论账面上是赔是赚,南非世界杯都是“大赚”,因为“付出是暂时的,收获是永恒的”。正因如此,尽管世界杯场馆和配套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耗资巨大,南非人仍然觉得“值”。因为不论是体育场馆还是基础设施,都是发展中的南非所急需的,也是今后10年、20年、50年都能持续发挥作用的,多花一点钱也完全值当。可开幕式就不同了,再豪华的布景、道具,再壮丽的场面,最终也不过是几小时的辉煌。从场内场外欢呼雀跃、载歌载舞的南非各阶层民众热烈的态度可知,他们对这“寒酸”的世界杯见面礼十分认同,非常受用,不认为这就丢了南非这个曾经的“非洲唯一发达国家”的脸面。
如果说世界杯足球赛比赛本身好比珍珠,开幕式不过是装珍珠的一个盒子,能装就很好。其实大型文艺、体育活动的开幕式,不妨都学一学南非世界杯开幕式的“寒酸”:钱要花在刀刃上,花在能持续、重复发挥效能的环节。必须指出的是,和奥运相比,世界杯足球赛虽然挣得要多得多,但开幕式一直走的是俭朴、省时的路线。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并非一场单独的表演秀,而是紧接着要打90分钟的整场揭幕战,如果“非足球”、“非比赛”的元素过多,怕是反倒要嘘声连连。倘是那样,可真是买椟还珠了。
本届世界杯,是南非和非洲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如此宝贵的媒介。向全世界推销南非,推销当代非洲,其意义不言而喻。在此背景下,南非人敢于端出这道“寒酸”的头盘,才更加值得人们学习借鉴。
——资料来源:2010年6月13日《环球时报》
学习论坛
从“学习悖论”谈起
“学习悖论”是古希腊有名的悖论之一,其内容是:人们在学习时通常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二是已经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在这两种情况下,学习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前者学习没有目标,后者学习没有必要。其实,破解这个悖论并不难,用我国古语中“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的道理就能做到。不过,当前有的党员、干部在学习中存在与这个悖论内容相似的两种模糊认识和态度,即不知道该学什么,不明了重新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这倒是值得认真分析和破解的。
俗话说:学无止境。即使博学多才如孔子者,也承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学如不及,尤恐失之”。在知识和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当今时代,恐怕更没有人能宣称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已经登峰造极了。一些人之所以缺乏重新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主要是认为凭借自己目前的学识和能力,应付工作游刃有余,再“加码”、“充电”,劳神费力,用处不大。特别是对于一些工作比较繁忙、业务比较具体的人来说,这种想法更有代表性。然而,如果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想法和认识的局限性就显露出来。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工作标准逐步提高、业务范围逐步拓展、职务职称逐步上升,这是人们的一种普遍追求,也是干部成长的一个基本趋势。标准高了、业务广了、职位升了,对人们学识和能力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如果我们的学识和能力还在“原地踏步”、“吃老本”,势必难以适应新的岗位和职责,陷入临渴掘井、捉襟见肘的尴尬之中。只有树立忧患意识、前瞻意识,不断从更广的视野看待自己的工作,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加强学习、重新学习,才能掌握工作和生活的主动权,把握发展和进步的机遇。
有学习的想法和愿望,但理不出头绪,不知道该学些什么、从哪里下手、用什么方式方法去学习,这也是党员、干部学习中存在的一种有代表性的现象。诚然,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高度发达、分工日益精细、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学习的内涵无疑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学习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甚至“望洋兴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正常的。但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认识阶段,而应将这种“恐慌”和“兴叹”化为冷静、积极的思考,以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和途径。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学习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即提高政治素养、增强思维能力、提升业务水平。其中,政治素养管方向,思维能力管大局,业务水平管基本。围绕这些目的,学习的主要内容就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历史,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不过,这些方面的学习内容同样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个人无法穷尽,也没有必要穷尽。这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工作实际和具体要求出发,按照“精当”、“管用”的原则,通过重点论著、重点篇目、重点章节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做好本职工作需要的领导艺术、管理方法、工作技能。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途径,学习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学习的成效就会大大提高。
在现代社会,学习已不再仅仅是个人行为,同时还是社会行为、政党行为、组织行为。因此,激发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不仅需要党员、干部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也需要党组织充分发挥引导、组织、管理、奖惩等功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学习型党员、学习型干部乃至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等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资料来源: 2010年6月21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