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总第64期)
2009年6月11日
本 期 要 目
理论学习
*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2
理论前沿
*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3
人民论坛
*对弱者的暴力也要旗帜鲜明反对……………………………………5
学习论坛
*改善民生会影响民主吗?……………………………………………5
问题思考
*素质教育为何至今仍是空口号………………………………………6
干部论坛
*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有序流转…………………………………7
社会时评
*妥善应对“两个心理”和“三种情绪”……………………………9
社会观察
*深化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认识 ……………………………………10
他山之石
*地方发展不能经常“换思路” ………………………………………11
人生思考
*不能只比物质 ………………………………………………………12
理论学习
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改革创新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能力、解决我国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显得重要而紧迫。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有效应对危机与完善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责边界,凡应由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做的事情,政府不应越俎代庖;凡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责,政府不能弃权缺位。依托政府职能转换,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缩小审批范围,改进审批方式,简化审批程序,加强审批监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正确政绩观的树立和落实。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
以实现平等保护物权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以实现平等保护物权为重点,着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特别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使之成为扩大就业、保持增长的重要力量。
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相应调整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收支关系,确保财力与事权相匹配。逐步降低财政支出中直接投入经济建设领域的比重,增加用于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支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实现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多样化经营方式相互协调,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进一步深化银行系统内部改革,使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赢利能力和经营绩效不断提升。当前,应特别注意稳步发展中小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注重股票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发展出口信贷,创新出口企业融资担保方式,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本制度。应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以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为基础,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推动实现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转移就业。
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为重点,促进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结构调整、合理利用与配置资源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着重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及相关价格改革,合理调整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价格,建立起真正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治理成本和公共服务需要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
以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重点,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劳动就业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妨碍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制度障碍,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充分发挥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努力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建立和完善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科技决策机制、引导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机制、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以及公共科技资源社会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风险投资制度、技术入股和技术期权制度。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促进技术流动和创新机制的形成。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任用机制和激励机制。
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重点,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保障。进一步研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等,促使人们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更加重视保护环境。
——资料来源:2009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理论前沿
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那么,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呢?在我国现阶段,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根本出发点:从公共利益出发。这是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标志,也是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准则。从公共利益出发,强调的是“公共的、公用的、公众的”。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少数政府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着部门利益化的现象,行使职权并不完全是从公共利益出发,而是从部门利益出发。这是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背离的。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的“我”,指的就是执政者。其意思是说,执政者如果没有私欲,老百姓自然就会淳朴;否则,就会败坏社会风气。另一个问题是,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怎样把握公共利益?或者说,公共利益在哪里?就在多元利益关系的那个“均衡点”。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应在多元利益关系表达和博弈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多元利益关系的均衡点。
职能定位: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前提是要明确政府应当承担什么职能。党的十六大对政府职能作了四项界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大要求“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强调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我国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政府基本上是“经济建设型”政府,主要精力用在了参与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不是公共服务上。时至今日,这种惯性依然存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的政府职能还没有转到公共服务上来。针对这个问题,中央强调,各级政府抓经济发展,主要是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不能包办企业投资决策,不能代替企业招商引资,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三不”,是力求摆脱过去干预经济的惯性羁绊、真正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要求。
服务内容:建立健全符合国情、切实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从世界范围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有限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战以来,一些国家建立了比较成型的公共服务体系。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三合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转型国家,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借鉴国际经验,从国情出发,我国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四项基本内容:第一,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第二,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对于发展公共事业性服务,政府责无旁贷。第三,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政府应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切实推动节能减排。同时,还应加快电网、铁路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中属于商业性的部分交由市场去做,属于公益性的部分直接承担起来。第四,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对生产安全,企事业单位负有责任,政府也应强化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和监管职责。而消费、食品和药品安全等都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政府责无旁贷。
服务方式:在不断创新中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广阔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当大力推广运用电子政务等服务手段,使公共服务更加透明、更加高效。
——资料来源:2009年5月27日《人民日报》
人民论坛
对弱者的暴力也要旗帜鲜明反对
当暴力成为弱者武器的时候,这柄武器便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刺伤城管,也可能刺伤自己。以暴力对抗暴力,最大的可能便是陷入暴力互相报复的恶性循环之中,久而久之,形成强弱双方的共同行事习惯,酿成一个又一个人间悲剧。
但是,限制暴力有个选择性的问题,不能只限制弱者而不限制强者,也不能只限制强者而鼓励弱者。对待城管的暴力和摊贩的暴力还有一个先后的问题,如果摊贩的暴力是因城管的暴力引起,那么,相形之下,首要的是限制城管的暴力。当城管都文明执法、远离暴力的时候,摊贩的暴力自然会相应减少。问题在于,如果城管继续暴力执法,是不是意味着摊贩从此就具有了暴力反抗的正当性呢?
在传统思维里,暴力反抗叫做逼上梁山,仿佛弱者以暴力对抗来自强者的暴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被迫之举、有血性的唯一选择。在无法无天的人治社会,这也许是合理的,但在现代法治社会,如此选择却是走岔了道。这么多年来,我们孜孜以求建立法治社会,如果大家都不把争端诉诸司法,而是诉诸暴力,其结果必然是法治的没落,激起的只是整个社会的戾气。
不能再不重视司法途径了,教训就在眼前。比如,我们搞信访改革,扩大了信访部门的权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信访局而不选择去法院,结果呢?人治力量得到了强化,由此反而形成了难以解决的社会矛盾。倘若强弱双方都诉诸司法,是的,或许司法也有不公的时候,但当每个人都树立司法至上的观念,司法的不公就会逐渐被公民社会的崛起、社会力量的壮大而钳制。惟其如此,暴力才会逐渐消弭,和谐才能经由司法而成为现实。
——资料来源:2009年6月1日《学习时报》
学习论坛
改善民生会影响民主吗?
民生与民主不是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恰恰相反,它们之间在本质上是一种相辅相成、和谐共进的关系。民生与民主,都与生命息息相关。在生命的高度上,民生与民主高度地一致起来。
不论是民生还是民主,这两者犹如生命一样,是人民群众须臾不可缺少的。要改善民生,就要满足人们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包括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所有要素,例如,就业、住房、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福利、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在内。民生的主要部分是物质基础,是人人关注的切身利益。民生搞好了,就能促进民主这样的上层建筑得到发展,促进民主制度更加巩固。因此,民生得到改善、进步,就其本性或客观性而言,就会成为民主发展的推进器,而不可能对民主的发展形成阻碍,造成不良影响。其次,要发展民主,就是要使人民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民主是保障主权在民的国家制度,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实现自己本来就应当拥有的自由、平等、尊严等权利。只有实行民主,才能不断提高包含物质和文化生活在内的民生水平。所以,归根到底,民生问题也是一个民主问题。如果群众关于民生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充分表达,即使表达了而不能得到及时回应;如果多数人关于民生的共同愿望得不到满足,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也得不到解决,就谈不上民生的保证和民生的落实。可见,表达和满足民生需求,需要民主的制度和机制,如果只注重改善民生,而不发展民主,民生也会陷入困境。
民生和民主具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内在关系,中世纪之后的西方很多国家,当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善民生时,却遭遇到腐朽、反动的封建上层建筑的全力阻挠和镇压,人民群众忍无可忍,举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于搬掉了阻挡改善民生的绊脚石。在获得了一定的民主自由后,人民群众才获得了相应的民生改善,这可谓是革命和民主促进了民生。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民生的极大改善,使我国人民群众迸发出进一步发展民主的热忱。这可谓民生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我国仍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尚处于不发达阶段的转型国家,面临着改善民生和发展民主的双重任务。实现这样的双重任务,要汲取国际经验和教训,坚持两条原则:第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大力改善民生的同时,大力发展民主政治。此外,经济建设始终是我们的工作重心,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基本理念。只有民生得到不断改善,搞起民主来才能更加底气十足。必须根据群众改善民生的需求、期盼,适时地推进自身的民主发展。第二,发展民主不可操之过急,步骤要稳妥,方式要得当,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略。我国发展民主政治,可以先从基层民主起步,从村庄、乡镇搞起,逐步向县、市、省等中上层级递进。同时,应首先搞好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搞好了,就会对人民民主产生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得到更加稳健的发展。
——资料来源:2009年5月25日《学习时报》
问题思考
素质教育为何至今仍是空口号
郑州市某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李校长坦言:应试教育的板子,不能只打在学校的身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是被政府和教育部门逼出来的,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
李校长说:“政府和教育部门这么多年来都在推行素质教育,可是为什么到现在不少学校还是在搞应试教育?关键在于,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几个根本性的问题,推行素质教育的措施就还会像现在一样,只是一个空口号。”
他表示,首先,就目前来说,政府和教育部门一方面在推行素质教育,可另一方面仍然把高考升学率作为对学校考核评价的硬杠杠,并且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同时,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学生和家长也都把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如果学校不努力提高这个指标,会直接影响到政府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并涉及学校的各项荣誉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于是,明里喊一套,实际做一套,不足为奇。
其次,政府推行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往往不能得到严格的监督和执行。比如复读班,有的学校搞了,政府不去管,更多的学校就都跟着学。结果到后来,哪个学校都有复读班,政府想管也难以下手了,规定成了一纸空文。
第三,推行素质教育,必须从高中突破。高中离出口最近,但是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最远,一直都是应试教育的灾区。而高中教育却对义务教育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现在很多地方搞素质教育都只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抓得严,高中阶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逼着初中和小学也是明里一套、暗地一套。
第四,高考以省为单位进行竞争,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全省上下一盘棋,各地、各级同时推进。那些试图在一地一校搞所谓试点的做法,首先就不公平,也根本就不可能,纯粹是痴心妄想。
“像西峡一高发生的学生跳楼事件,学校当然也不想发生,包括学校本身也并不想让学生学得这么苦。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在明知应试教育对孩子造成危害的情况下却不得已而为之,经受的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但学校又有什么办法呢?”李校长说,“在各级政府对高考升学率的要求还没有变,全省其他学校的做法也都没有变的情况下,单纯地要求一个学校或部分学校马上改变,完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一方面不公平,另一方面当地的政府和学生以及家长也都不会同意。
——资料来源:2009年6月8日《学习时报》
干部论坛
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有序流转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要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山东省苍山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蔬菜生产大县,近年来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有序流转,应坚持因势利导,在完善管理、加强服务上下功夫。
发展特色产业,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坚实基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需要一定条件,主要是: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土地需求增加。近年来,随着苍山蔬菜产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门槛的提高,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基地,开展规模化、标准化和无公害种植。与此同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它们通过吸收农民的土地入股,从事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农村一部分有一技之长的人,也希望从事规模化种植或养殖。在这样的形势下,苍山县积极引导和促进蔬菜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从而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了坚实基础。
健全管理制度,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有力保障。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流转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政策性很强。为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证土地流转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稳步开展,苍山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要求做到土地流转程序、合同、行为三规范。一是程序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经过流转双方自愿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村级流转服务组织审核同意、乡镇流转服务组织批准三个环节。二是合同规范。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示范合同,保证合同条款齐全、手续完备。三是行为规范。必须由农民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及流转方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碍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归农民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同时,指导各乡镇成立“四监管办公室”,主要负责流转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和备案;指导签订流转合同,建立土地承包和流转台账;开展信守合同教育,加强土地承包和流转档案管理;监督流转合同的履行。
发展服务组织,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搭建有效平台。乡镇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工作;村级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托管服务站。县、乡、村三级按照各自职责,及时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法律政策咨询、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档案、调处合同纠纷等服务,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成功率,降低流转成本。建立健全县级农村土地纠纷仲裁机构,妥善解决各类农村土地纠纷,依法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搞好社会服务,努力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一是拓宽就业渠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将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与促进劳务输出结合起来。政府或集体购买的服务岗位,优先录用土地转出户劳动力。二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放心走出去,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造良好条件。
——资料来源:2009年5月27日《人民日报》
社会时评
妥善应对“两个心理”和“三种情绪”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几年来发生在互联网内外的群体性事件出现了交织放大的趋势,增加了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和防范阻力。有关人士认为,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些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动员手段和传播主渠道,应针对民意加大工作力度。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的一种激烈表现形式,参与人数多、社会关注度高。过去,群体性事件存在一定地域性,传播半径有限,社会知晓率不高。随着我国网民激增,群体性事件的形成途径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网内网外互相推动、互相影响的新特征。
我国当前处在群体性事件增多的社会阶段,各种直接利益冲突和非直接利益冲突成为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主因。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教授童心说,两种类型的冲突往往叠加在一起,在同一个群体性事件中聚集了两种利益类型的人群,这个趋势值得高度关注。
童心分析,南京周久耕事件、深圳林嘉祥事件,其群体性都表现在互联网上,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这两个事件中参与讨论表达的网民分别达到了100万和180万。
周久耕事件实际上没有直接利益人,网民主要是针对其关于房价的不当言论和公款奢侈消费进行“声讨”。这个非直接利益冲突背后,实际上是长期积累的对高房价不满和对官员高消费不满的社会情绪。
而林嘉祥事件中,既有直接利益冲突对象,即被猥亵的小女孩及其父母,也有非直接利益冲突对象,即广大网民。两个直接利益冲突双方是一起孤立的事件,但在网上却引起了能量级很大的群体性表达。
而在几个城市爆发的出租车司机罢运群体性事件,是典型的利益冲突型群体性事件。
一些专家指出,当前要注意防范两类群体性事件发生,一类是涉众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比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涉及的利益群体很大,处理不当就可能诱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特别是网上群体性事件会更突出;
一类是直接利益冲突引发非直接利益群体性事件。近年发生的多个重大群体性事件都带有这样的特点,即社会群体把平时积累的不满情绪带到一个具体的冲突事件中酿成了更大的群体性事件。
一些研究社会矛盾的专家认为,现实群体性事件和网上群体性事件虽然都有直接的诱因,但导致事件升温往往是为释放社会情绪。
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博士张海波说,当前,应对群体性事件发生要应对好两个心理和三个情绪。群体性事件有两个主要心理特征,一个是“闹大才重视”的心理,特别在涉及拆迁、征地、村务管理、企业改制等矛盾时;二是“热衷曝光”的心理,特别是涉及干群矛盾、警民矛盾以及贫富矛盾时,存在网络炒作心理。
同时,应注意应对好三种社会情绪:一是针对群众对腐败的不满情绪,用制度建设和反腐败力度来回应社会公众的新期待,比如干部职务消费问题、公车私用问题、以权谋私问题等,都要有更令人满意的措施来解决;二是针对群众对垄断的不满情绪,应改革和监督垄断行业的薪酬分配和福利待遇,这是当务之急;三是针对群众对用人问题的不满情绪,应大力提高用人公信力,用公开透明的好制度来选群众信得过的好干部。
——资料来源:2009年6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
社会观察
深化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认识
回顾近两年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经历了从抑制市场需求膨胀、防范价格过快上涨到鼓励合理住房需求、拉动房地产投资增长的转变。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国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休戚相关,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认识。
注重从国民经济全局审视房地产市场,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过去,囿于行业管理的传统观念,没有真正将房地产市场作为国民经济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来看待,单纯就房地产市场自身的情况进行判断与决策,容易陷入“一叶障目”的境地。现在,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20%,占国内生产总值近10%,已成为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当经济繁荣需要抑制需求时,抑或当经济衰退需要拉动需求时,房地产投资均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努力把握宏观经济与房地产市场波动的规律性,促使房地产市场调控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就成为宏观调控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显示,房地产市场是重要的资产市场,与信贷、证券等金融市场高度关联,事关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应灵活审慎地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避免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严防房地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传导至虚拟经济,进而波及实体经济。
注重从民生角度审视房地产市场,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过去,房地产领域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大大提升了住房生产、分配、消费各环节的效率,但也造成部分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践探索使我们逐步认识到,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低收入者难以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基本的居住问题。因此,应大力推进住房保障,通过非市场化手段解决部分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同时,保持住房价格相对平稳,使其与国民收入增长相协调,让有条件的居民能够通过住房市场解决住房问题、改善居住环境。也就是说,应处理好市场化与非市场化的关系。推进住房保障,并不是要取代住房市场,而是对市场缺陷的一种弥补。市场机制在住房领域的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协调发展;住房保障则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促进住房领域和谐稳定。
注重从经济规律出发审视房地产市场,处理好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过去,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分析与决策重在用房地产市场的基础数据解释已经出现的经济现象,缺乏对决定市场需求与供给诸多因素的深度考量,特别是缺乏从经济基本面、相关资本资产市场、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对房地产市场的全面分析,因而难以准确判断纷繁复杂的市场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原因。实践探索使我们逐步认识到,宏观经济的高位平稳增长态势决定了住房市场潜在的需求扩张是长期的、必然的,住房市场开始显现的资产市场特性决定了储蓄、股票等资本资产市场与住房市场的相关性日益加深,房地产市场相对于国民经济的规模与地位决定了宏观经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基于房地产市场的这些新特征,应着力建立市场调控的政策组合:在短期市场调控中,主要依靠利率、信贷、税收政策等经济手段,按照市场规律行事;在长期市场引导中,主要依靠规划、住宅法等法律性手段,优化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在特殊时期,可以采用必要的价格干预等行政手段,抑制房地产价格水平的极端变化。
——资料来源:2009年6月8日《人民日报》
他山之石
地方发展不能经常“换思路”
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发表文章说,有些地方现在换一个干部、换一茬班子,第一件事就是出新花样。一个地区,如果五年、十年工作思路不调整不完善,肯定制约发展,但是一调干部一调班子就调思路,又非被调乱了不可。一个地区,一个领导,如果经常调换思路,我认为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更是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表现。其实,老百姓评判你,并不是看这个班子这个干部出了什么新花样,而是看你给老百姓办了什么实在事。
衡量有没有政绩其实很简单:第一是摸摸市长兜里有没有钱,第二是摸摸老百姓兜里有没有钱。市长有了钱,可以将更多的财力用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百姓兜里有钱,可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过上更好的日子。城市有雄厚的财力基础谋发展,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安居乐业,作为领导干部,或许没有比这两点再大的政绩了。
——资料来源:2009年5月18日《报刊文摘》
人生思考
不能只比物质
1960年,美国因贫富差距悬殊,产生许多社会矛盾。穷人不但仇恨富人,还对政府有抵触情绪。为缓和社会矛盾,美国政府曾想了许多方法。比如,给富人增税,给穷人增加福利;提高汽车、豪宅等奢侈品的售价;在穷人密集地设廉价超市等。但是,收效甚微。
有一天,一个叫罗伯特的电视记者,拍摄到这样两组画面:一组的主人公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此人在办公室里超负荷地忙碌着,虽然西装笔挺,但神情憔悴、满面疲惫。另一组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写字楼工作的清洁工,他身着蓝色帆布衣服,破旧但不脏乱。只见他一边清扫垃圾,一边哼着俄罗斯乡村歌曲,一幅怡然自得的样子。
总经理是美国典型的富人代表,而清洁工是美国典型的穷人代表。这两组镜头在电视上播出之后,奇迹出现了:许多穷人不再仇恨富人,居然还有很多富人开始羡慕穷人的生活。
很多政府官员和社会学专家都觉得奇怪,仅仅是两组极普通的镜头,怎么就有这么大的威力,使政府耗巨资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轻易化解?
罗伯特道出其中的秘密:“以前,许多镜头都习惯于对准富人的资产和穷人的疾苦,矛盾便出现了。我将镜头对准富人和穷人的内心,富人因为欲望太多,所以神情疲惫;穷人因为生活简单,所以满脸自得。富人和穷人不能只比物质,还要比幸福感。
——资料来源:2009年6月3日《报刊文摘》
荐稿热线:区委宣传部82306811(虚拟号659569) 邮箱:llxxc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