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新论
用心想事用智谋事用力干事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这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做到用心想事、用智谋事、用力干事。
用心想事,就是心无旁骛,把心思用在研究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应该说,当前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不是这样:或者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心不在焉,不知道要干什么事、该干什么事;或者把心思用错了地方,对领导的事热心,对亲友的事操心,对自己的事专心,就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不上心。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耽误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影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大局,辜负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待。面对“十二五”时期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任务,党员干部应把用心想事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和党性要求,抛弃私心杂念,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用智谋事,就是开动脑筋,不断探索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思路、新途径。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一个大课题,不仅需要我们“用心”,即有热情、有干劲;而且要求我们“用智”,即动脑筋、善谋划。有“智”,可以事半功倍;无“智”,只能事倍功半。“用智”的前提是了解政策、熟悉程序、掌握规律。政策吃不准,方向就会错;程序不熟悉,效率难提高;规律不掌握,工作无头绪。用智谋事,就是坚持按政策办事、按程序办事、按规律办事,同时敢于直面矛盾,大胆探索创新,着力破解难题。
用力干事,就是脚踏实地,为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舍得花大气力、下苦功夫。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愿下功夫,企图不劳而获,常常坐失机遇;不下苦功夫,总是急功近利,每每得不偿失。“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各项工作,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用力干事。用力干事,应当发扬“实劲”和“韧劲”。发扬“实劲”,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察实情、干实事、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发扬“韧劲”,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克服三心二意,防止半途而废,坚定不移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资料来源:2010年12月30日《人民网》
前沿观点
领导干部2010新观念调查
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错综复杂,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空前加快,各种思想理念相互激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领导干部如果不注重思想创新、不站在时代前沿,就必然会落伍,甚至被淘汰。
2010年,官场“雷人雷语”及腐败事件不断见诸报端,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比如“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 “赴京非正常上访,一次罚款二次拘留三次劳教”等。这些现象的背后最根本在于个别官员思想僵化、观念落后。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行使好权力,不仅要不断提升能力,更要不断树立新思想、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做观念创新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回首2010,展望2011,哪些观念亟需领导干部更新、掌握?近日,人民论坛杂志联合人民论坛网、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等进行了专题调查,评选出2010年领导干部十大新观念。本期策划专题对这十个新观念进行了深度评析,约请了多位知名专家进行解读或点评。
总体来看,评选出的十大新观念反映出2010年领导干部的思想动态已显得更加理性、稳健、积极进取。但新观念要真正成为大多数领导干部主动践行的思想理念,还须冲破多重思想障碍,如摆脱依赖传统发展路径的思想惰性、弱化官本位意识等。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1)眼睛向下看
上榜理由: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群众对于干部的选拔任用将更具发言权与影响力。这就使得领导干部要彻底摒弃片面“唯上”的政绩观,转而将“眼睛向下看”,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2)“网络”是个好东西
上榜理由:从“网络恐惧”到“官博”盛行,再到利用网络听取社情民意,解决民生问题,领导干部对网络的认识水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执政水平。
3)拼GDP不如比民生
上榜理由: 比民生,将成为地方政府竞争和官员业绩考核的新标向。官员应当卸掉GDP的政治枷锁,以GDP为主要甚至唯一考核指标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4)孩子老婆得管住
上榜理由:不少官员虽然能管住自身,但常常因为“问题”孩子、“问题”老婆而引祸上身,“我爸是李刚”的“豪言”对领导干部而言无疑是一记警钟。
5)科学发展是硬道理
上榜理由: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要可持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当前尤其要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当官也高危,用权需谨慎
上榜理由:国土局长、县委书记等都是高危岗位,领导干部应当具有岗位风险意识,抵得住权力、金钱、美色等诱惑。
7)强拆不行了
上榜理由:拆迁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不拆不行,强拆更不行,领导干部面对拆迁问题,要做到以人为本。
8)做个“透明人”
上榜理由:作为领导干部要光明磊落,胸襟坦荡,表里如一,不能做“两面人”,而是要自觉公开个人重要事项,做个“透明人”。
9)学习是一剂“降压药”
上榜理由:学习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党由经验型政党走向学习型政党,各级党组织由拍脑袋决策走向科学决策, 学习都至关重要。
10)论资排辈OUT了
上榜理由:领导干部应打破论资排辈用人潜规则,广纳贤才,大胆启用年富力强、有胆识、有魄力、有干劲、有能力的年轻干部。
——资料来源:2010年12月《人民论坛》
社会思考
领导干部该如何面对“二姨夫猜想”
“二姨夫猜想”虽然以令人欣慰的方式走向尾声,但它所敲响的警钟,应该时时在干部们耳边回响。
12月25日,在复旦学生黄山遇险报警事件中被传“非常有影响力”的“二姨夫”终于现身,以自己“下岗工人”的身份证明,之前对于沪皖两地强力联手救援的种种推断,只是并无依据的猜想。
仅就这一特定事件而言,谜底的揭开道明了真相,厘清了传言,让可能被牵连的当事人和机构松了一口气,但“二姨夫猜想”所反映出的公众心态和舆论情绪,却远不能令人轻松。
“二姨夫猜想”,只是近年来众多热点公共事件的一个侧影。在这些事件中,公众心里有一根弦始终紧绷。大家对事件背后的人际关系、权力影响、可能存在的潜规则保持高度警觉,有时甚至到了“过敏”的程度。干部家属组团出国游,是不是公款埋单?公车肇事逃逸后司机自首,是不是在当替罪羊?领导的孩子提干了,是不是借了家庭的光?这些质疑和追问,有时有答案,有时没有答案,更多的时候“不需要答案”,集体围观下的缺席审判,通常都是“有罪推定”。
公平地讲,在这种社会心理氛围之下,不免会有事实偏差,难免造成误伤,领导干部群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是无声隐忍、委屈申辩、高调辟谣,还是激烈的“双起诉”、“跨省抓捕”?以怎样的态度分析和对待此类事件,涉及舆论监督、干部形象、干群关系等重要问题,值得每一位领导干部高度警醒、深刻思考。
应当看到,“二姨夫猜想”不能一概视为“二姨夫臆测”、“二姨夫谣言”。因为事实证明,这类“猜想”虽有捕风捉影之嫌,但“不幸而猜中”的情形不在少数。从华南虎照到高考移民、从罗彩霞案到“局长日记”,调查结果表明,一些领导干部行为确实有失检点,以权谋私现象的确并不鲜见。不少情况下,上海的“二姨夫”只是在替另外某个地方的“二姨夫”埋单,而不能怪舆论戴着“有色眼镜”。
应当看到,失去监督的信任往往是速朽的。人民群众把社会管理的重任托付给公职人员,是出于他们可贵的信任,但这种信任决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批评和监督政府部门、公职人员,既是群众对自身民主权利的维护,也是帮助政府部门及早发现问题、改正缺点、提高行政水平。对这些监督的声音,委屈允许存在,申辩也有必要,但决不能逃避,更不能打压。
还应当看到,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过激情绪和言论,固然有其不客观、不理性的一面,但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跟一些地方言路不畅、对群众呼声响应不力有关。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如果呼声得到重视,如果监督的制度始终健全、监督的渠道始终畅通,群众绝不会有意为难谁,即使出现一些偏颇的言论、偏激的情绪,也一定能够及时化解。
——资料来源:2010年12月27日《人民网》
热点时评
正招维权不管用,才会出现“怪招维权”
新年伊始,一条名为“谁救我爸,精神病院关14年”帖子引起众多网友围观。迫于舆论压力,湖北竹溪县公安局“释放”了郭元荣。有关部门称,“民女卖身救父”是欺骗,策划者诱导媒体和网民关注。而策划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维权需用怪招”。
虚构的民女“郭寒韵”,虚构的“许身救父”,用谎言和欺骗博取网民同情和义愤,通过炒作引起外部舆论关注,操纵网络民意,从而达到目的。只有传达真实有效信息,舆论监督才会发挥作用,才是有效、积极的围观,而虚构炒作会损害网络环境——判断竹溪此事的孰是孰非并不难。然而该事件留下的教训又不止于此。骗局是真的,但维权也难说是假的,否则又怎么解释“我爸”的迅速“释放”?“维权需用怪招”是怪论,但怪论后面有事实:怪招维权很有效。我不相信正招维权不管用,但有目共睹的又是,怪招在很多时候,比正招更管用,而且在很多时候,只有怪招才管用。这是更值得思考的。
怪招维权才有效的情形,已是屡有所见。比如这些年一些地方频频出现出租车罢运事情,其起因不是出租汽车公司擅自提高管理费,加重司机负担,就是黑车横行,泛滥成灾,侵害了合法出租车司机的利益。罢运之前,他们也曾千呼万吁,奈何职能部门仍是推诿塞责,管理不力,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租车司机才集体罢运。而发人深思的是,罢运之后,立竿见影,问题马上就迎刃而解。又比如一些地方的征地、拆迁中,群众利益明显被漠视,群众左一次上访右一次上访,皆是说了也白说,于是遂有自焚等怪招。再比如某地街道上水泥电线杆被货车撞得悬在空中摇摇欲坠,居民向有关单位呼吁十天无人管,无奈之下张贴“寻官启事”:有关部门哪里去了?主管领导哪里去了?紧急寻找!于是很快“找到”。
以罢运、自焚、“寻官”等表达诉求,当事人其实又何尚不知是怪招,然而不能讳言的问题是,当事人在使出怪招前也反复提出过自己的诉求,可惜正招得不到正面回应,于是遂用了极端手段。怪招是下策,但千呼万吁的“上策”用了又用却总是难见动静,一个下策就立竿见影,这不是更发人深省吗?事实上,正面回应被怪招逼了才出来,客观上也是提供了一种误导性的预期:想让问题得到解决,就得制造点“威胁稳定的事端”,否则就别想得到解决。如果说今天所谓“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怪招已频频发生,那么更让人担心的是,倘若“维权需用怪招”真的成了共识,真的成了常态,真的成了解决问题的模式,那才是社会难以承受之重了。有道是事实胜于雄辩,如果有一天正招维权就管用了,那么“维权需用怪招论”不攻自破矣。
——资料来源:2011年1月8日《法制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