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时评
如何拯救食品行业的良心
最近,瘦肉精、染色馒头、黑豆芽、牛肉膏等事件,加深了本已十分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从总理到百姓,无不痛斥食品行业那些肇事者道德沦丧、良心泯灭。虽然严厉打击的风暴再一次席卷食品行业,然而,面对肇事者良心已千疮百孔、人们须臾无法舍弃的食品行业,仅有严厉打击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更长远的措施来修复食品行业的良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重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所谓良心,说到底是一种对道德责任的内心体认,要靠长期的行为规范来养成。食品行业一些人之所以失掉了良心,就是因为食品行业长期缺乏良性的运行规范。我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重点也应放在为食品行业建立长效、良性的运行规范上。
修复食品行业的良心,首先要对心存侥幸者设下“带电的高压线”,将严厉的监管落实到位。长期以来,我们缺乏足够严厉的食品安全法规,食品监管也习惯于事后查处,运动式执法,日常监管、过程监管漏洞百出,更有甚者出于部门利益“养鱼执法”,与违法者坑瀣一气。打铁先要自身硬。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反思,改进工作,不仅要制定有力的食品安全法规,更要努力将重典落实到位。如果每一个违法者都付出应有代价,试图效仿者自当有所收敛。
修复食品行业的良心,还需为食品行业建立良性的市场运行环境。客观地讲,许多食品行业都并非暴利行业,激烈乃至恶性的竞争、沉重的税费及各种成本负担,往往使一些从业人员为蝇头小利铤而走险。良心要靠“养”。有关部门应着力为食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减负,统筹建立食品行业科学发展规划,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遏制一哄而上、血拼价格等恶性竞争行为,让食品行业的大环境保持良性运行,从业人员才会因拥有体面而乐于维护自己的道德尊严。
修复食品行业的良心,还要让守法模范享有行业内人人羡慕的光荣。良心就是有所敬畏,不但要知所畏惧,还要知所崇敬。要重点扶持那些长期坚守食品安全底线,用心制造放心食品的企业经营人员。不仅要让他们享受精神和政治荣誉,还要从解决企业发展困难的角度大力扶持他们的成长,让优质品牌、守法者引领和主导食品市场发展。这样,食品行业才能在追随模范中树立真正的良心规范,老百姓才能找到“我们究竟该吃什么”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
——资料来源:2011年第5期《半月谈内部版》
社会论坛
我们怎样才能“高尚”
日前,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中华文化通过全球300多个孔子学院等形式是应该“走出去”,造福全人类。听了总理的提法之后,我也觉得中华传统文化在福泽外国人的同时,还应该在中国本土得到弘扬,让中华文化反哺国人、强壮民族。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人从自我做起,影响他人,改变社会,使大家处于和谐的社会、文明的社会之中。人人都彬彬有礼,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有的人认为,这样的一种文明社会,似乎应该到韩国、日本去找,见面首先是一个90度的鞠躬。其实,从和服、茶道再到礼仪,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在英国半个多月,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英国人的绅士风度。
一是微笑和感谢。尽管他们不一定看得起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但只要你和他(她)对上眼,他(她)就会给你一个微笑。只要你给他提供了方便,他就一定会不停地说“谢谢”。而实际上可能是你把人行道给占了。在国内,这种微笑多了,有人可能还会怀疑:这个人是不是有毛病?
二是交通文明。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大巴司机给对面车道上的大巴司机挥手,开始我还认为司机遇到熟人了,后来发现他与个个大巴司机都挥手,原来是相互之间的问候。如果大巴车要超前面的车,而前面的车让出道予以配合,司机也会冲着后视镜挥手致谢。在国内,我看到更多的是“挤”。
三是电梯没有关门按键。中国人都是急脾气,在英国,我们一进电梯就找关门键,恨不得立刻关门就走,可是找不到,只有耐心地等待电梯自动关门,很不习惯。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在国内,我就看到有人一进电梯就火急火燎地按键关门,难免会影响电梯的寿命。
四是英国宾馆的厕所居然没有地漏。问熟人得知:有了地漏,会不注意用水,把水洒得到处都是。后来发现,厕所里没有地漏也可以。我发现,我现在住的新大都饭店的厕所里也没有地漏。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让中国人站立起来”,“改革开放让中国人富裕起来”,现在要加上一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人高尚起来”。
有的历史学家说:拯救当今世界,一要靠美国的高科技,二要靠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说法也许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
——资料来源:2011年3月19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