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害人被人谋害:难得糊涂
大凡太过聪明的人,往往有两种情形,一是聪明害人,二是聪明累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便是聪明害人。杨修和苏轼虽然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但他们为人耿直正派,别说行害人之事,就是害人之心都不会有。所以,他们的聪明,是聪明累人。苏轼之聪明,力所不及。在于才学,他诗文书画,无一不精。而才学,对苏轼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他在获得人家赏识的同时,却也遭到了群小的嫉妒。更为重要的是,但凡政治,他几近无奈:当王安石当权,他失势;而同党得道,他还是遭殃。所以,苏轼再聪明,在官场上就是不得要领。因为他不懂得政治这样的官场还有两种能力,一为显性能力,二为隐性能力。官场上治理政务这样的显性能力,他是有口碑的,但他缺乏的正是一种隐性能力,也就是能力之外的能力。所以,面对官场上的狂澜,他几经沉浮,也仅保全了身家性命。想想吧,苏东坡这样的聪明能不累人吗?也许我们更难明白的是,照理他已经意识到了“我为聪明误一生”,说明是清醒的,但一到了官场上他又犯起了“糊涂”来了,少说几句,怎会有乌台诗案?当然,我们也不要过于苛刻他了,其实,日月之光尚有不及之处,何况人呢?我们再看杨修之聪明,他的聪明是过于张扬:“门”改“阔”事件,曹操嘴上称美,心甚忌之;分吃“一合酥”,曹操脸上喜笑,而心恶之;揭露梦中杀人,曹操恶之尤甚;干涉争夺王位之内政,结果反被弄巧成拙……如此等等。倘若杨修一时犯糊涂也罢,但他“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处处聪明不肯糊涂,这样终于曹操借着“鸡肋”事件,一怒之下给杨修扣了个“扰乱军心”的罪名,把他斩了。所以,后人说杨修“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但我以为,更确切地说杨修其实就是:身死因才过张扬,却是糊涂误了身。
须知,聪明本身没有错,错在于聪明怎么用。苏轼要为黎民百姓多做好事,就得先学会保全自己,而这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不有违原则的基础上,“难得糊涂”;杨修处处聪明,不会“难得糊涂”。
所以,老子曰:“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是告诫我们锋芒毕露的危险,也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趋利避害的方法。从苏轼和杨修的经验与教训中,做人与处世,聪明一生,难免有糊涂一时;但糊涂一时,也许会贻误了一生。一个真正聪明的人,还当学学郑板桥老先生的“难得糊涂”,以“难得糊涂”去行一世聪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