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30多年的妇女主任干部,退休后仍然热心村里的事业:带头组建文艺队伍,热心老年体协工作,还帮助村里解决难题。她说——
李淑新:我就是要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一见到李淑新就觉得她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虽然年过花甲,却精神矍铄、步伐矫健,就像村民们说的一样:“她做事总是充满劲头。”问她为什么如此热衷村里的事业,她说:“我就是有使不完的劲,就是喜欢帮助别人,我就是要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通过文化活动让村子更加和谐起来”
从1967年东宅村有了文化宣传队开始,李淑新就一直致力于农民文化的发展,凭着对农民文化工作的一腔热情,她带领着东宅村把文化事业搞得红红火火。
“1967年的时候我就有发展农民文化的想法,但想法真正得到实践是在2003年,因为以前经济不好,大家都花了大部分的精力在口粮上,现在村民生活富裕了,大家都热爱起文化活动来了。”李淑新说。2003年,金华市举办国际茶花节,竹马乡政府要求东宅村出一支表演队伍,考虑到以后类似的活动会有很多,东宅村就成立了村里的第一支文体队伍——腰鼓队。
后来腰鼓队越办越好,村民要求进一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呼声就强烈起来了,于是,李淑新又带头组建了秧歌队、排舞队、健身球队、气排球队等村民业余文化队伍。而由她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在乡里以及在区里的演出中都获得了好评,并在各类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李淑新就这样以她出色的工作和满腔的热忱谱写了东宅村文化发展的新篇章,可她却并不满足,她说:“我就是要通过文化活动让村子更加和谐起来,更好地往新农村的方向发展。”
“村民事,妇女事,就是我的事。”
李淑新从1969年开始担任东宅村妇女主任,村民们说,她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神饱满、作风干练,因为李淑新总是掷地有声地说:“村民事,妇女事,就是我的事。”
帮扶就业,促进来料加工是李淑新工作的重要内容。东宅村共有836人,妇女就有444人,占了53.%。因此,妇女工作很重要。她走访企业,和老板沟通,促成了金华市双环冷轧带钢有限公司和竹马乡东宅村成为精神文明共建单位,让部分妇女进厂就业。还有,在她的牵线搭桥下,全村从事来料加工的妇女越来越多,并获得了竹马乡“来料加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为了营造东宅村的和谐氛围,李淑新主动担任农村最繁琐的工作——村调解主任,并倡议成立“东宅村妇女维权工作室”、“老年人维权中心”,勇敢面对社会最敏感的“婆媳关系”、“邻里关系”、“敬老养老”问题,摒弃“清官难断家务事”之说,处理了一件件难事,调解了一桩桩纠纷。在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李淑新又帮助村里解决了改水、改电、数字电视整转过程中的一件件难事。现在,村民们有点什么事情,都会习惯性地去找李淑新解决。
关心老年人事业,让夕阳无限美好
东宅村60岁以上老年人有130多人,占全村比例10%以上,因此,村老年协会在村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要怎样才能发挥老年协会的作用呢?李淑新走村串户,与老年人谈心交心,和中青年接触沟通,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一是提升村老年活动室的功能,成立“星光老年之家”。“星光老年之家”的成立,大大提升了东宅村老年人的生活品味,使老年人有了一种“家”的感觉,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而李淑新更是得心应手,做了一件一件实事:配置了老年休闲室、棋牌室、谈心维权室、报刊杂志阅览室等,更新了活动室的设备,购置了34寸液晶彩电,VCD、音箱、各类乐器等,使得老年人可以在自己的“家”里打牌、下棋、看电视、看杂志,还可以不时地在健身器材上活动一番,锻炼锻炼,既陶冶了情操,又增强了体质。
二是成立“老年大学”,开展文体活动。在老年大学里,老人们可以学法律、关心国家时事政治、探讨农村发展的思路,营造了老年人“老有所学”的良好氛围。而且,老年协会还积极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锣鼓唱戏班”经常在古老的老街中传出悠扬的乐曲和铿锵声,“健身球、气排球”等还代表竹马乡老年协会多次参与市区的比赛,并荣获多个奖项。
夕阳无限好,黄昏又何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李淑新会长凭着她的执着和毅力,凭着她一颗火热的心,继续发挥其余热,犹如绚丽多彩的夕阳,映红了整个东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