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区是金华市产粮大区,2007年至2009年3年平均粮食播种面积337290亩,总产量达132780吨,平均亩产393.7公斤。而根据规划,全区2010年至2018年将建成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生产能力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157884亩,涉及15个乡镇214个区块。近年来,婺城区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着力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激发农业经营主体活力,实施农业“两区”建设“168工程”,即编制1套规划,实施6大提升工程,落实8项扶持政策。
同时,婺城区结合农业发展实际,启动了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现代农业设施提升、农业农村经济主体实力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服务水平提升、粮食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品牌效应及经济效益提升六大工程,力求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改善生产条件、优化服务机制、保障农业安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农业“两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婺城区白龙桥镇筱溪畈郑遗根的一亩多田里,诞生了我区2011年单季晚稻亩产冠军。这块种植了“甬优15”晚稻的田地,亩产量达到了807.4公斤,较去年全区最高的747.2公斤每亩提升了60.2公斤,增产8.06%。
喜迎稻米丰收的当然不止郑遗根一人。通过高产优质品种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今年全区水稻产量增幅明显,稻米生产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据了解,2011年我区有水稻种植面积26万亩,总产量达11.294万吨。其中早稻种植为8.1万亩,亩产380公斤,总产量3.344万吨,按照早稻收购价1.27元/斤,总产值21.23亿元;单季晚稻9.4万亩,亩产475公斤,总产4.465万吨,连作晚稻8.5万亩,亩产410公斤,总产3.485万吨;晚稻总产7.95万吨,按照市场收购价1.40元/斤,总产值55.65亿元。
婺城区历来有“浙中粮仓”的美誉,因为土地肥沃、气候怡人,一直是浙江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所产稻米以品质优良、口感清香扬名。
现全区共有人口约6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0万;耕地面积32.2万亩,水田面积28.3万亩,常年粮食生产面积31.5万亩,水稻复种面积27.5万亩。2004年、2006年、2008年婺城区三次获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称号。
稻米丰则仓廪足。今年以来,婺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部门创新机制、落实责任,广大农民辛勤耕耘、增强活力,合力做大做强婺城稻米产业,共同推动农户增产增收。在喜迎丰收之余,还取得了稻米工作的多方面突破。
在11月份召开的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上,金华一枝秀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枝秀”有机米又一次被评为省农博会优质产品,如今,婺城的有机米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有了响当当的名气。
目前,我区通过有机米认证的建设基地面积已达310亩。
有机米的栽培中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其“绿色、环保、无公害”的特性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追捧。婺城农民抓准市场,依靠科技,在无公害稻米栽培技术上想得更多、走得更远。
绿巨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宜糖米是世界首种适宜糖尿病人食用的米,这种米来源于高抗性淀粉水稻新品种,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种植,收获的稻谷用先进的成套稻米加工设备加工而成,是一种纯天然的功能大米,市场售价16.8元/斤,广受消费者的青睐。
“鱼吻米”是绿巨人公司采用新型栽培模式培育出的另一种绿色稻米。上面播种稻子、下面蓄水养鱼,不用农药,不用化肥,种出的米软而不黏,是一项低碳环保的立体生态农业技术。该品牌大米目前市场售价为12元/斤。
“绿色米”“有机米”的培育为我区稻米产业开辟出了新的路子,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加快建设,则进一步夯实了我区粮食生产的基础。
2011年是婺城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辉煌的一年,全省“两区”现场会在我区召开,洋埠镇野猫畈粮食生产功能区作为主现场之一,得到省委省政府、农业厅以及各地农业部门的一致好评,其经验和做法作为样板范例在全省推广学习。
今年,省市下达我区粮食功能区建设任务2.02万亩,全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27个,面积20290亩,其中千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5个,面积11826亩。
随着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全面铺开,相应的配套服务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目前各乡镇已全部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完成排灌渠道新建、整修,机站机泵翻建、改造、整修,水闸新建、维修,机耕路新筑、维护。
2011年也是继往开来的一年,婺城区把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拟在2011-2014年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总面积7.68万亩,2015-2018年建设总面积5.7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