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汤溪,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姑蔑国,这个位于九峰山脚下的古老国度,不仅山明水秀,更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千年的历史让许多古老的文化都渐渐失传,唯有那代代传唱的山歌还断断续续地萦绕在耳畔,让子孙后代能够继续聆听那源自姑蔑国的古老吟唱。
“金朵朵花,银朵朵花,有囡未约的(嫁)秀才家,秀才娘子要炖茶,炖一碗,吃一碗,指角挑盐也嫌喔(咸),大姆问冤(冤枉)小婶偷米顾娘家,我的娘家也不穷呗也不富,铜打埂沿铁明塘,金打屋柱银打梁,金旱杆晒衣裳,银旱杆晒布兰,短门大门亮堂堂……”刚走进汤溪镇东祝村苏建芬家,阵阵动听的山歌便飘入耳中,只见十几位中老年妇女正对着小黑板学唱这首《有囡不嫁秀才家》。虽然不能完全听懂她们的语言,但那朗朗上口的调调足以令人回味无穷,这是不同与其他歌曲的魅力,一听便入了迷。
苏建芬是婺城区唯一一个山歌达人,她对山歌的热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邻居都说,建芬嗓子好,唱起来很好听,平时只要有人叫她去唱山歌,她就会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跑过去。“我从小就爱唱山歌,一开始常来常去就那么几首,后来我就去问村里的老人们,她们多多少少还会唱些我们没听过的,我便把她们唱的用笔记下来,老人的记性不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想起一句,只要她们一想起我就马上跑过去记下来,这样一来倒也积累了不少以前传唱的曲子。”苏建芬说,汤溪方言在金华地区算是比较难懂的,翻译成普通话更是难上加难了,也许是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立性,至今还延续着上古的越国口音,甚至有些歌谣听起来有点象非洲原始森林氏族部落的吟唱。
一首山歌都是一个故事
汤溪山歌是人们在多年的生活、劳动中慢慢形成的,历经千年的历史变迁,曲意却十分写实,有着民间独特的文化内涵,如嫁人、哭丧、禁酒等等。汤溪山歌翻译成普通话看似并不朗朗上口,但用汤溪方言唱出来便截然不同,配上个性的动作,比任何表演都形象生动。
“遮袍花(映山红),满山红;山里妞,嫁老公;老公嫌她鼻头红;拍拍屁股又嫁人;嫁个做木人,她又讲,大斧头,小斧头,劈死人;拍拍屁股又嫁人……”这写的是山里囡嫁人的趣事,山里囡嫁一个不满意,又换一个,历经做木人、做篾人、打铁人,最后只能守空房,短短几句唱词却告诉了大家一个做人道理。
“正月陪陪客,二月铲铲麦,三月芥菜大,四月有麦磨,五月苦一苦,六月绿豆粥,七月有新谷,八月大橱装满谷,九月苞萝(玉米)带芦粟……”一年十二月,每个月农村中要忙活的事儿都在这首《时令歌》中尽显无疑。
苏建芬说,如今传唱的很多山歌都是从村里的邵莲英和郎小凤两位老人那听来的。今年85岁的邵莲英说自己从小就很爱唱山歌,以前娱乐方式不多,小孩子们没事就围坐在老人身旁听她们唱好听的调调,久而久之也就会了。一个山歌就像一个故事,小孩都爱听爱唱,汤溪山歌也就这么代代传下来了。75岁的郎小凤和邵莲英是邻居,两人都是山歌迷,郎小凤更是会唱会跳,看着两位老人唱起山歌,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老人说,她们那个年代,干活时大家都习惯唱山歌,这样一来力气就能用到一处,干活也就更有劲了。以前在田间,看见有人走过,便会开始唱“嘿哟,嘿哟,这个人长得像……”即兴式地对路人进行描述,这便是节奏感强烈的“号子”。山歌猜谜,古老的游戏方式
随着农村文化建设越来越好,村民的娱乐方式也变得多样化起来了。唱歌、跳舞、锻炼层出不穷,每个村至少有4支文化队伍,文体表演队、青少年体育队、书法美术摄影队、老年秧歌队。回想以前,大家的娱乐方式显得十分单一,山歌猜谜便是其中一种。
说起山歌猜谜倒是颇有些意思,它不同于一般的猜谜游戏,先由一人唱出一题让大家猜,猜对的人再以谜语答案为头继续唱出下一题,如此反复,直到猜不出来为止。比如“高高山上丢下一把箭,掉下来看不见”,谜底是“针”;“针针两头尖”——“船”;“船船两头圆”——“鼓”;“鼓鼓两头长白毛”——“冬瓜”;“冬瓜冬瓜两头开花”——“枕头”……
除了猜谜,人们卖东西时也常以形象的言辞来描述自己的产品,卖甘蔗的人会唱:“头上带着清凉帽,身上带着紫红袍,前后弄堂找客户,找到老的幼的不算数,找到年轻后生先讲价钱再脱裤。”很多人一听到这唱词便猜出卖的是什么,便会大老远跑过来买,这也算是前人的促销方式了。如今,这样的山歌游戏几乎不复存在了,但是民俗文化却被世人保存了起来,类似的枪头杵、对歌、小马灯等都被有心人记载了下来,许多更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挖掘、保护、传承民间文化
在探寻汤溪山歌的过程中,汤溪文化站站长楼思明全程陪同,为我们翻译汤溪方言以及讲述山歌所表达的内容。55岁的楼站长对本土文化甚是热爱,不愿看着它们被埋没,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对于山歌文化,25年前他就已经开始挖掘,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询问村民等方式积累相关信息,准备将汤溪的山歌文化载入书籍,5年前将资料基本搜集好,如今已完成25万字的初稿,可谓小有成就。
“作为一个汤溪人,我希望将汤溪纯民间的东西传承下去,以前大家就是唱唱玩玩,现在加入了艺术表演等新元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唱起曾经被忽视的山歌。山歌的调子其实都差不多,我曾试想过用原调新词的方式来演绎,但是目前还仅限于搜集整理阶段。”楼思明说,现在村里有了苏建芬这位山歌达人,每周都会有2个晚上大家聚一起教唱山歌,相信山歌会很好地流传下去。
如今汤溪有七大文化遗产,枪头杵、山歌、汤溪摆胜、下伊宝稻节、东祝舞狮节、横路“的包”、寺平砖雕,这些民间文化都需要好好保护,让更多人了解汤溪,也让大家明白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