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汤溪镇提起文化站站长楼思明,大家都说他是个大忙人。农村的乡间院落、田间地头,没有他走不到的地方;凡是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得热热闹闹的地方,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如今,汤溪镇的农村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全镇72个行政村,共有文体队伍2180支,室内文化活动场地8000平方米,室外文化活动场地22000平方米。广大农民享受着越来越多文化阳光的滋润,农村文化建设活力大大激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而这些,都离不开文化站站长楼思明的辛勤耕耘。
现年55岁的楼思明是汤溪镇文化站站长。他从小就热爱文艺,既能拉开喉咙唱婺剧,也能端起相机搞摄影。当过供销系统的营销员、当过金华县报特约记者的他从92年开始在汤溪文化站扎根,一呆就是近二十年。他是最早的一批乡镇文化站站长,也是这批站长里唯一到现在还没有改行的一位。说起农村文化的变化,他感触很深。
这几年,汤溪镇的文化活动在楼思明的指导下做得风生水起,特色鲜明的文艺队伍层出不穷:厚大村的相声、快板曲艺队,东祝村的山歌,黄塘村的书画队和丰子恺文化研究会,中戴村的腰鼓民俗队、老妈咪演出队,这么多的文化艺术队伍都极大得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过去,农村文化活动少,村里常见的娱乐活动就是男人打麻将、妇女烧香拜佛,没有更多健康向上的活动。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农村文化的土壤开始松动了。现在可大不一样了,农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衣食住行、孩子读书、卫生保健等,都在向城里人看齐。用楼思明的话说,现在农村文化的真实写照:“锣鼓响,脚底痒;二胡响,喉咙痒。”不仅赌博迷信少了,邻里关系还更和睦了,人们的身体也更健康了。
“现在村村有了文化室、篮球场、阅览室、棋牌室,搞文体活动的场地有了。我们也有不少‘能人’,吹拉弹唱、打球练操都能来几手。我曾听过不少人感叹农村文化的贫乏,但随着农村文化俱乐部活动的开展,我敢说,真正的文化就在农村。”楼思明说。对于目前农村文化生活的特点,楼思明概括了四点:一是热情高。过去,农民还不愿意上台,叫农民上台表演要做很久的思想工作,有时候即使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农民可能还是害怕上台。现在,过去不肯上台的农民都争着上台表演,都以能上台表演为荣。有时候节目多,楼思明要是不同意让哪个人上台,那个人还会去乡长书记那里告状。二是拉得起队伍。从前村里建不起文艺团队,文艺节目全靠上头送下来。如今男女老少自愿报名的特别多。汤溪镇的每个村几乎都有四支队伍,一支是文体表演队伍,一支是青少年体育队伍,一支是书法美术摄影队伍,还有一支是老年秧歌队伍。在各个村帮助组建农民艺术团体的过程中,楼思明和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一提起楼思明,大家都对他称赞他这些年为农村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三是特色鲜明,贴近农村生活。“翻翻‘箱底’,村里有不少土生土长的好东西,农民很喜爱。汤溪镇镇就‘藏’着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舞狮、汤溪山歌、抢头杵、摆胜、保稻节、横路的包等。四是活动场地也越来越好了。排舞刚普及的那年,村里没有广场,更别提舞台了,村民们为了能跳起排舞就开来两辆拖拉机。在拖拉机中间架起两块木板,搬来的大灯光一照,简易的舞台就这么搭了起来。领舞站在木板上带大家跳,下面农民跟着跳。15个村的200多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跳起了排舞,而且在2010年的金华市排舞大赛上,汤溪队还夺得了三等奖。现在村村建起了文化广场,再也不用为没有文化活动场地发愁了。
作为汤溪镇的文化“当家人”,楼思明的工作可不轻松。他经常是早上六七点出门,在镇里的各个乡村接头奔走,忙到晚上七八点,才披着星星和月亮的光启程回家。他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要通过举办各种文艺比赛和组建文化队伍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农村文化活动增添了新内容。每次一举办活动,十一二点回家更是家常便饭。但也正是楼思明的不辞辛劳,才让汤溪的农村文化精彩纷呈。据介绍,文化站每年都为心灵手巧的农民提供显露才艺的舞台。文化站先后组织农民参加各种比赛和晚会,比如开拓者之歌、农民歌王赛、山歌赛等等。辛勤换来丰收,汤溪的文化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两年,捧回了婺城区的首届民乐赛二等奖、市小品曲艺大赛二等奖、农民歌王赛两个奖、山歌赛两个奖等诸多奖项。
在充满希望的文化田野上耕耘,楼思明的劲头和快乐分毫不减,一如当年。走在乡间小道上,步履轻盈的楼思明唱起了那首自己改编的汤溪山歌,歌声嘹亮而悠远。汤溪的农村文化就好比是这山歌,土生土长于汤溪,却又抹不去新时代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