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3日至12月2日,我有幸参加了金华市教育局组织的中英教育联线友好交流访问团,考察了德国、英国的几所学校。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陪同下,我们走访了彼菲尔德小学,听取对方校长的办学经验介绍,深入课堂听课,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与他们互动交流。短短几天,虽然还不能全面、深入地认识西欧国家基础教育的制度和现状,但是开阔了我的教育视野,了解了我国与西方教育之间的差异,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学到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教育理念。下面择其一二,与大家分享。
“学生想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
在英国的彼菲尔德小学,我听了两天的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的书桌上只有文具和作业本,没有教科书。在与沃克校长交流时,他告诉我,英国整个国家的小学只有课程标准,没有教科书,更没有学生用的教辅资料。学习内容富有弹性,不呆板。老师先让学生说出想学什么,可以用不记名的小纸条写下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备课。上课时,老师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想学的内容展开教学。学生的问题解决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在互动谈话中进行,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但是学习有主见,有独立性。
相比之下,我们学生学习的内容就多了,除了教科书之外还有一大堆教辅用书,周末还要参加各种特长班、兴趣班的学习。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学习比较被动,不够自由,缺乏独立性。
“享受学习过程比获取知识更重要”
在国内,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侧重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课堂练习的密度和效度,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程度。因而陷入了一味追求教学效率的怪圈,甚至出现了“赶教学进度”、”死记硬背”等现象。这种类似于“工业化生产”的教学培养出来的是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在英国,教学重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在三年级,我听了一堂数学课,教学内容是学习“一九得九和三三得九”两句乘法口诀。老师引导学生在本子上画格子,有的学生横着画九个小正方形,有的学生竖着画九个小正方形,有的学生三个三个小正方形叠在一起画成一个大的正方形,画完一种尝试画另一种,画得不亦乐乎。学生通过直观地画,自然领悟了口诀的意义,习得了九的乘法口诀。如此教学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过程的快乐。
“根据学习程度编班,实施分层教育”
与环城小学结对的彼菲尔德小学全校学生400余人,实行四、五年级混合编班,人数多的班级达30余人,中等人数的班级是20来人,最少的一个班是8人。我们都为此感到疑惑。沃克校长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强有弱,根据学习程度编班,有利于老师因材施教。平行班之间的学习内容有深浅,学习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学生的课业负担会轻。
我国一直都在提倡因材施教,提倡小班化教学,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措施,限制班额。但是有不少学校在一年级时还能遵守教委规定,到了高年级往往都是超编,多者达到60多人。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还要走很远的路。
“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
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国家给每个学校配备充裕的活动场所,并开辟出很大的劳动实践基地。在彼菲尔德小学,光菜园就有几十亩,校园里还有山坡、河流,树木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学生每周都有劳动课,用一个半天去菜园里劳动。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学习翻地、播种、锄草,分小组开展劳动,干得热火朝天。除此外,他们每周还有一节家政课,学生们自己学习制作小点心、水果沙拉,学干家务活。在英国小学生眼里,劳动是一种游戏,能给他们带来快乐。
在我国,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这种办学条件,校园面积偏小,缺乏活动场所,有劳动基地的实属凤毛麟角。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缺乏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此次英国之行,我感受到中国与西欧国家教育的差异还是很大的。鉴于国情不同,我们不能“东施效颦”,但是在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办学实效上,确实值得借鉴。(作者系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