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拾趣,诗里牵情
风雨人生路,点点滴滴都是诗。去年元月收到戴老师给我的新年贺卡上,他就题着:日做孩子王,夜做诗人梦。这样的形容真贴切。跟孩子们一道生活中,也给了我不少的灵感。如我自己一首《幼教偶得》中所写:孩童爱扮家,壁上乱涂鸦。灵感如泉涌,床单剪作花。
婺城区诗词学会会长杜时通老师把我的一首《寄友》(“落尽杨花菡萏开,思君不见懒登台。诗题宣纸无人阅,说与清风费力猜”)作了很好的赏析和点评,兰溪的会长徐国平老师把我这首诗放在老年大学做课例,他叫他们猜作者董攀峰是男是女,结果大部分人都说看名字是男,看诗意是女。诗风还是能反映出人的特征。我的一首《卜算子·恼》,“行路到深秋,才种相思草。一片流云顺便来,忽被风吹渺。十月惯无言,以爱生烦恼。可拟多情野菊花,个意谁明了?”在参与中华百诗百联大赛之中,十万选五千,入围,五千选八百时也入围了,八百选一百时,落选,对我来挺知足的。重在参与。
诗在身边,在生活中,我家妹妹那天去买了一只玉镯子,我笑问她是不是有情人送得,她说;哪里啊,自己买得,戴玉辟邪呢。偶得词一阕《玉楼春·妹妹手上玉镯子》:玲珑碧玉凉侵臂,翠色微芒非昔比。随伊浅著佩红衣,让我倾情堪下笔。凡石细琢可成器,结垢尘心何处洗。当年俗笑说无邪,岂料风花圈不起。诗词是自己思想的宣泄,生活的写照。写诗词要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言之有物,情则流入。
格律诗的基本创作方法
写诗词那必须知道它的基本构成与写作方法,古典诗词不比自由诗,多打空格健亦能成。它有它的格式。可以备用诗词格律书。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并谈谈我的想法。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搬进大观园陪伴宝钗之后,便有一段香菱苦志学诗、黛玉尽心讲诗的故事。这段情节同小说中的所有诗歌一样,也是为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服务的。然而,从学习近体诗格律的角度来看,黛玉的观点,无疑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启迪。
(一)句数、字数
律诗每首八句,排律不限,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者,分别谓之五律、五绝;七字者,分别谓之七津、七绝。这些属于一望而知的东西。
(二)押韵
黛玉给香菱布置诗作时说:“昨夜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十四寒”是“平水韵”中的一个韵目。“平水韵”是由金代王文郁和南宋刘渊先后对分韵苛细的《广韵》韵部重新进行归并、专供诗人作诗用韵的一部韵书。
然《诗韵新编》,对初学者比较有利,普通话标准,押韵就基本可以了。但是,有余力的话,还是应该学点古韵的,因为我们今天读的古诗词,是完全用古韵的,可以多背《声律启蒙》。《诗韵新编》基本依照今普通话,将“东”、“冬”韵合并,“江”、“阳”韵合并。“东”与“庚”二韵区分在于:“ong”与“ing、eng”分开。总而言之,便于今天作者创作,也便于读者读之上口。
(三)平仄
格律诗的平仄,就是律,律者,法也,所以必须守,古装戏若是穿中山装那就乱套了。毛泽东在1965年致陈毅的信中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首先得明白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平声调式平舒,故谓之平,上去入三声或曲折、或下沉、或促迫,故谓之仄。仄者,不平也。中古之后,四声有了变化: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以今天普通话来看,平仄问题很好掌握,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一,二声),上声、去声属于仄(三四声),入声消失了。但是,如果按照古音,则要非常注意那些有变化的字。有许多字,在今天看来是平声,在古音中却是仄声,大概有几百字,可以记忆一下。还有入声问题,南方的有些方言中还有。”读白 发”对此类字,一是靠记,记单个字;二是靠背,多背些绝句和律诗。
平仄格式,可称之为“正格”。但人们作诗极少有人严格照此行事。正像香菱向黛玉请教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香菱的“疑惑”,正是平仄上的一些变通、拗救之处。
知识在于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此言不谬。格律本身,就那么几种,应该是极好掌握的。希望初学者首先掌握定格,然后再考虑变通、拗救等技巧。学习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础好,基本功扎实了,水平自然会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