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结构
平仄、押韵、对仗等是诗的衣服;结构是诗的言行举止;意境是诗的灵魂。
这个总结的很经典。一个人美与否,从远处是看衣服,近处看举止,有深交了看灵魂。诗也是一样的:粗读,看文字和格律;细读,看谋篇布局;品读,看意境意味。
其实,如果一个女人实在漂亮,穿什么衣服都会是好看的哈。也就是说,如果有特别好的诗意,格律之类也可以忽视。但,前提是特好的诗意。一般情况下,衣服还是可以遮丑的。
说起诗律,黛玉有一段通俗概括的论述:“什么难事,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如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段话涉及到诗律的平仄、对仗等内容。我们视它为纲,再结合一些与之相关的材料,就可以基本弄清律诗、绝句的格律
“起、承、转、合”,这四种手法是基本的手法。就如射箭之过程:搭箭、瞄准、拉、射。
以律诗言,一二句是起联,亦曰首联。三四句是承联,亦曰次联或颔联。五六句为转联,亦称颈联或三联。七八句为结联或称末联。以绝诗论,则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
(五)关于修辞
古体诗词修辞是关键,用浅白的语言写出最好的意境。对修辞不敢多谈。仅举几例供欣赏:“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此处用了博喻,即用多个喻体表达一个主体,又称“莎士比亚式”比喻。
“鼎湖当日弃人间”,“鼎湖”原为地名,因黄帝曾在湖边升仙,故可代替黄帝,此句中借代崇祯帝,并很客气地将上吊自杀叫“弃人间”。这个是古人最常用的一种,过去避讳比较多,中国人也含蓄。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用了设问、夸张。效果恰到好处。对于修辞,掌握好了,写作起来可以事半功倍。另外,用典,也很重要,作为一种技法,也应该尝试掌握。
(六)关于意境
黛玉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意,即思,就是心中所想和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某种信息或感受,就是作者的思想。诗意,是诗的灵魂,在诗词创作和欣赏中占首要地位。命意,就是诗意之所在,就是诗要表达出的中心思想的选择。
所谓命意,按现代比较时髦的词语解释,就是策划,就是首先绘制蓝图。“如建房,首先根据地势要设计好图纸,然后才能施工。画画也是一样,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就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就是必须成竹在胸。写诗也是这样的。诗意必须首先确定,文字是服务于诗意的
魏文帝曰:"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为卫"。说明主题思想是最重要的,气脉的辅弼主题的,言辞是表现主题的。一个是主子,一个是助手,一个是保安,三者的重要性是有区别的。
大凡作诗立意,其要在高古、含蓄、敦厚、雄浑、蕴藉、淡雅等。含蓄是特别重要的表现技巧。含蓄,一直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谦和的表现,更是智慧的体现。“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司马君实是个政治家,所以他看中讲话的技巧,他认为诗也是一样,需要透过诗看文字以外的东西。
总之,好灵感结合好功力,才能出好篇章。意境与其它方面的关系就如电脑软件与硬件地关系。有面粉,有油和辅料,还需要一个好厨子,才能做一碗好面。所以哈,大家只有掌握基本的诗词知识,结合自身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经历,用心写作,才能出好作品。词比诗的韵稍微宽些,临近的韵可以通押,这个可查《词林正韵》。确定词牌后,按词格律填写。最后诗词贵在锤炼,古人留下的“两句三年得,一语泪双流”、“吟安一个字,捋断数根须”,虽然夸张了些,却道出了锤炼的重要,一篇好作品是不断修正的。